陶铸如何成为“第四号人物”?
文/阎长贵
1966年8月8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正式通过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亦称《十六条》。在会议的最后一日,即8月12日,应毛泽东的建议,临时增设了一项议程,即对中央领导机构进行改组。
最新公布的改选结果揭晓:毛泽东、林彪、周恩来、陶铸、陈伯达、邓小平、康生、刘少奇、朱德、李富春、陈云均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刘少奇的排名由第二降至第八。林彪则跃升至第二位,取代刘少奇的位置,成为新的接班人,这一变动在人们预料之中。此外,刚刚从地方调至中央任职仅两个多月的陶铸,也跻身常委行列。第四号人物截至目前,关于这一议题,存在着数种各不相同的说法。
1966年,毛泽东与陶铸一同站在天安门城楼上。
第一版修订:回忆录中,由“中央文革”时期的成员王力所撰述。
王力说:“在选举常委时,邓小平得了全票,主席本来将邓小平排在第四位。江青虽然连中央委员都不是,但常委名单的排列次序却是她定的。这在党史上是罕见的。她说邓小平犯了错误,为什么还升了,过去第七位,现在第四位了。他的名次要在陈伯达的后面。她又说陈伯达太老实,压不住邓,陶铸厉害,调上去。本来陶铸的名次在第十一位,调到了第四位
王力的言论被众多人士(包括当时担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汪东兴)视为无稽之谈,难以采信。他们认为江青并不具备如此庞大的影响力和决策权。事实上,江青对陶铸并无好感。在八届十一中全会上,江青曾试图鼓动陶铸揭露和批判邓小平、刘少奇,但遭到了拒绝,她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因此,她不可能为了提升陶铸的地位而竭尽全力。
第二种版本:陈伯达秘书忆
陈伯达在常委名单位次酝酿时,备受关注。第四”。陈自觉自认能力有限,对于外事工作尤其心生畏惧,于是向毛泽东坦诚道:“书生气浓,此岗位不适宜。。”毛泽东对他说:“去掉书生气即可。陈心绪不宁,遂命秘书向毛泽东写信,恳请表达其认为自己不适宜担任该职位。
秘书面临困境,不禁质疑他们如何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并敢于行动。他们补充道,周恩来也对这一问题发表了看法。周恩来向毛泽东提出疑问:若他外出,由谁接替他的职务?邓小平已经犯了错误,不宜担任,他认为陶铸更为合适。毛泽东赞同了周恩来的建议,随后将陶铸的位置提升至陈伯达之上。
陈伯达所提及的两位秘书的言论,至今尚未被任何文献所记载。我与几位对此较为熟悉的人士闲谈时,亦曾议论起陈伯达在推让事宜上的态度。第四位他们认为“的问题”不一定可信。
第三版:《周恩来年谱》以及《苦撑危局——周恩来在1967》的相关记载。
《周恩来年谱》中记载:1966年8月6日,周恩来前往毛泽东处参加了一次重要会议,议题涉及现有及拟增选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委员、候补委员,以及中央书记处书记、候补书记的人选名单。会议结束后,依照会议的讨论结果,周恩来草拟了一份名单草案,并呈交毛泽东与林彪审阅。在毛泽东审阅名单时,对政治局常委的排序进行了调整,将原本位列第七的陶铸移至周恩来之后、陈伯达之前,位居第四。
《苦撑危局》记载:在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之前,中央政治局及中央书记处均由刘少奇与邓小平同志共同主持。八届十一中全会……炮打司令部此后,尽管刘少奇、邓小平依旧担任政治局常委,实则已退居幕后,党和国家的重任遂落在了周恩来的肩上。面对如此局势,在讨论政治局常委分工之际,周恩来提议陶铸协助他处理党和国家的日常事务。毛泽东赞同了周恩来的提议,并在审阅政治局常委名单草案时,亲自用红笔将陶铸的名字标注于周恩来之后、陈伯达之前。这一说法在事实、情感和道理上均显得可信且可靠。
第四种版本:陶铸夫人曾志回忆录
曾志回忆道,在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对政治局常委的名单进行了调整。在此之前,陶铸的位置较为靠后,然而,主席亲自拿起红笔,将陶铸的名字勾选至总理一职之后、陈伯达之前,此举便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第四号人物“的来历。陶铸曾言:初来乍到,我深感排在队列前端并不适宜,因此建议将自己调至富春之后。为此,我拜访了主席,并恳请将陈伯达同志调至第四位。我指出,陈伯达同志长期伴随主席左右,对主席思想的领悟速度远胜于我。然而,主席告知,阵容已经确定,不予变动。他表示,会找伯达同志进行一番交谈。。”
陶铸,与其夫人曾志、爱女陶斯亮,在1950年代的广州留下了深刻的足迹。
是否还有其他版本,笔者目前还没有看到。从这几种版本看和进行比较:(一)王力所述,认为陶铸被提升至第四位乃依江青之意而定,此说恐怕难以采信;(二)陶铸之位升至第四,系毛泽东、周恩来(或许亦曾征询林彪意见)综合考虑需求与实际情况所共同商定,此说或许符合实情,亦合乎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