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毛泽东“摆平”陈毅粟裕之争》、《西北野战军新式整军运动研究》、《新式整军运动中“解放战士”思想改造研究》、《军事家罗荣桓》
解放战争时期,从1947年开启战略反攻后,解放军像秋风扫落叶似的,经过三大战役迅速击溃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奇迹。不少人还注意到,野战军各组成单位的表现也都相当出色。
二野长驱千里深入大别山,正式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三野凭借兵力的劣势,成功击败强敌,赢得淮海战役;四野一场决战确立了胜局,拿下辽沈战役;而一野则用最少的兵力守住中央,击退胡宗南,收复了大片西北地区。
虽然咱们解放战争中,我军整体上凭借锐不可挡的气势拿下了胜利,但在具体的战斗过程里,还是有不少惊心动魄的紧张时刻。此外,麾下如此庞大的部队,要搞好指挥,内部也存在三大“隐患”最容易被忽视,这点在电影里可从没提到过。
那时候之所以能顺利应对,接着解放军战无不胜,实际上全靠毛主席的妙策妙算,这点国民党高层根本无法比拟。其实,这些军事谋略的展现,很多时候都容易被人忽视掉。
第一,挑人得避开四野山头。
四野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再前面是东北民主联军),该野战军的成立,本身便是毛主席抽调各军区的精锐部队来到东北快速组建而成。
经过巧妙的调度,原本十多万的部队逐步壮大到百万以上,成为四大野战军中最重要的底牌。这支队伍从北方一路纵贯南下,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几乎可以说,解放了中国的“大部分地方”。
不过,有个问题得注意,一般部队迅速壮大之后,难免会出现一些山头主义的问题,四野难道没有吗?当然有啦,毕竟无论是调拨精锐还是扩充部队,四野的队伍结构本来就比较复杂。
抗战一结束,跑到东北的核心力量主要是八路军山东军区的几个主力师,总数六万多,也包括新四军、陕甘宁边区以及华北地区的党政军干部和警备部队。至于剩下的,就得算那些之前在东北已有的武装力量,比如原抗联势力、朝鲜义勇军啥的。
在兵员扩展的过程中,也会拉拢一些土匪、原伪军、伪满的警察以及地主的武装力量,这些能争取的势力逐渐加入,最终形成了庞大的兵团。这样一来统一指挥就变得挺难,甚至说没有点内乱根本难搞。
其实不仅是在部队的组成方面,就连指挥官的选择上也出现过很大的不同意见,比如林总和陈光两位。
抗日那会儿,陈光曾顶替林总指挥115师,战事结束后也来到了东北。那会儿,他和罗荣桓以及原有的部队会合后,中共东北局决定在黑山和北镇一带设立第二道防线,这个任务由陈光负责指挥。
那会儿鉴于战事的需要,从山东带过去的一部电台交给了陈光负责操作。之后,林总带领东北民主联军指挥所撤退,一触即发的战斗随时可能爆发,与国民党部队的对抗一触即发。
那会儿战情紧张,林总一知道陈光手上有一部大功率电台,立马打电话叫对方赶紧把电台调过来。但陈光考虑到自己那边也有不少问题,没有电台就没办法和指挥部联系,所以回复说希望别把电台调走。
林总对陈光表示不满,责怪他扣押电台,妨碍指挥调度。看到局势越来越紧张,陈光便准备把电台交出来,可是后来遇到国军攻击,只能仓促撤退,没能按时把电台交上去。
林总随后几次提起这事,愤怒地责怪对方不听指挥,双方因此产生了不小的摩擦。其实,这件事不过是当时山头局势的一个缩影。幸亏有人在调解,这个人正是毛主席特别挑中的唯一一名政工元帅,罗荣桓。
早在抗日那会儿,罗荣桓就接毛主席的指令开始巩固各个山头,这一行动效果也相当不错。
回到1936年,日寇盯上了咱们大地,山东也成了个关键的战略点。当时,我党的在山东的组织被打得很惨,为了重新建立山东的根据地,我们派出了一些重要的人物。其中有黎玉、张经武和郭洪涛。
这三个人的能力都挺厉害的,在国民党残余势力、地主豪绅还有土匪流氓众多的环境里,大家伙一块儿把山东省委重新组建起来,还建立了一个有两万多人劲头十足的山东纵队。
随后,中央派出了115师代理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把115师主力也调到山东来,主要任务是在当地打下根据地,同山东纵队一块儿对抗日军。
刚开始的时候,双方合作还挺顺利的,不过毕竟两个单位都是平级的,没有统一的指挥,所以后来就出现了一些矛盾。这样一来,就形成了领导山东抗战的两个“山头”,对山东以后的抗战形势可就不太好了。
为了应对内部的问题,1943年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让115师和山东军区合并,组建新的山东军区,由罗荣桓全面领导山东事务,同时担任山东军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115师的政治委员则兼任代师长。
罗荣桓一上任,就马上着手整顿,从精简武装到治理行政,特别是解决主力部队的地方化问题。同时,他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结合新老干部,列出了各个区主要领导干部的配备名单。
在他的整顿带动下,山东的抗战局势焕然一新,山东根据地的发展也迈出了很快的步伐。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罗荣桓就把几个战略区紧密连接成了一片。
到1945年7月,按照罗荣桓的报告,山东根据地的人口已经达到1700万,拥有20万八路军正规军和游击队,以及50万民兵,还包括700万普通百姓组成的自卫队。
毛主席曾经对此表扬道:换了一个罗荣桓在山东,整个局势的棋就变得灵活了。山东这盘棋活起来了,全国的局势也就跟着变得顺畅了。
在山东山头整顿获得了成功之后,罗荣桓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带领山东的主力部队前往东北,成为东北民主联军的核心力量。他自己也以政委的身份,加入到林总的阵营中。
以后,林总主要担纲战斗指挥的任务,而罗荣桓则负责政治工作、后勤保障等多个方面的事务。
1946年,他参加了对指导东北战事的纲领性文件《东北的形势与任务》的讨论和修改,这份文件在统一东北地区全党全军的思想指导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历史性作用。
1947年,罗荣桓把“诉苦运动”搞得越来越热,特别是在部队里推得挺厉害。多亏他的带领,东北各部队的指战员政治觉悟都提高了不少,士兵们的战斗干劲也跟着飙升。
最关键的是,原本不怎么团结、成分复杂的土匪、伪军之类的势力也都发生了转变,变成了思想坚信共产主义的战士。在这样一来,罗荣桓率领的山东主力为核心,四野迅速向外扩展,而且一直都在制度的约束下稳步推进。
要不是有罗荣桓在管理队伍、调和军事领导之间的矛盾,积极推进政治教育,四野山头的隐患也就难以得到控制,始终无法得到遏制。
要不是毛主席选人眼光那么准,罗荣桓在这个位置上的作用未必能发挥得这么关键。这个用人安排真是刚刚好,激发出了四野那支充满凝聚力的强大队伍。
再者,化解三野之间的军事矛盾。
三野起源于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分别由粟裕和陈毅率领作战。在两位指挥官的紧密配合下,这两支部队后来取得了左右中原局势走向的“淮海战役”胜利,可以说是双剑合璧,所向披靡。
陈毅和粟裕以及他们的两支队伍在合作过程中,也经历了一段磨合期,早些时候还出现了不少分歧——那是在1946年,国民党调动了30万大军向中原解放区发起攻势,拉开了全面内战的序幕。
那会儿我们军队的实力远远比不上国民党,而且各部队对战场的了解也有限,导致局势非常危险,一点疏忽就可能葬送全部。
面对国民党的大规模入侵,陈毅非常赞成南线出击的作战计划,所以他带领的部队坚决向南推进。可粟裕却持不同想法,觉得部队应该待在苏中奋战,不该南下去。
粟裕的提议受到了华中局的邓子恢、张鼎丞等领导同志的支持,他们共同签名写信给陈毅和中央军委,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不过,陈毅并没有采纳粟裕等人的建议,依然坚决推进南线作战的布局。
面对陈毅和粟裕之间的分歧,毛主席始终保持冷静,没有偏袒任何一方,他建议还是先在内线争取几个胜仗再做打算。在毛主席的指导下,粟裕在苏中取得了七战七捷的好成绩。
粟裕这表现得挺不错,毛主席都记在心里了,最后采纳了他的建议,所以后来给陈毅发了一份电报,建议说,目前不宜南下,怕陷入被动的局面。
形势挺复杂的,毛主席离前线又远,陈毅也考虑了实际情况,最终还是决定坚持实行“南线出击作战计划”。
说实话,陈毅南下作战刚开始还算顺利,三天激烈拼杀,歼灭了五千多敌人,也挡住了国军向华北的推进,但接下来在“泗县战役”里,局势就不太妙了,遭遇了较大的挫折。
那会儿下着雨,再加上情报出错,敌军的守军战斗力也不差,泗县那场战斗虽然把敌人打得很惨,但咱们自己也损失挺大。
这场战役之后,山东野战军的士气受到点影响,再加上粟裕连续打胜仗,邓子恢和张鼎丞都写信给毛主席,提到陈毅在指挥作战上有一些问题,想请求换个指挥员。
陈毅虽然战后主动写检讨,承担全部责任,也承认粟裕的决定没错,但邓子恢他们的信挺难办,要是弄不好,可能会让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的关系变得更紧张,要真出事的话,或许就没资格在淮海战役中团结一致、创造辉煌的三野了。
毛主席最后把这事给妥善安排了,他还专门发电报告诉陈毅、张鼎丞、邓子恢和粟裕这些人:大政方针由陈毅领着大家一起商量决定,战役的指挥权则交给粟裕来负责。
真不得不佩服毛主席这招真高明,他一边接受了邓子恢等人的建议,让粟裕来带头打仗,同时又没把陈毅的领导权踢掉,还给了他留个位置,这样一来,既听从了战术安排,又照顾到了陈毅在队里的份量。
于是,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合并,组建成了三野的前身——华东野战军,陈毅继续担任司令员,粟裕则出任副司令员,负责具体的战斗指挥工作。
就这样,那时候的分歧也在毛主席的巧妙政治策略下悄悄解决了。后来,粟裕和陈毅互相配合、互相扶持,把三野带得越来越强,最终凭借兵少胜兵多的战例,解放了南方相当大的一块土地。
第三,人家一野那点儿担心也算是顺利化解了。
一野,原本是西北野战军,由彭老总带领打仗。那会儿,西北野战军队伍最少,压力却挺大。不光战斗条件恶劣,还得担起保卫党中央的责任。
所以,遇到胡宗南30万大军紧追不舍,彭老总可是操碎了心。正如1947年西北晋绥分局报告的那样,动员的壮丁大概占到六七成,已经严重影响到生产了。
为了解决这个麻烦,毛主席在1947年9月写了《解放战争第2年的战略方针》这份文件,里面明确提到:主要靠俘虏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分兵力来补充自己,补给的重点放在敌军和国民党控制的地区,只有少部分从老解放区补给部队。
得提一句哦,以前我军抓到俘虏后,基本上都坚持优待他们的方针,大部分都放回去了。
现如今,毛主席对俘虏政策做出调整,一方面沿用了优待俘虏的传统精髓,另一方面也着手对他们进行教育转化,借此解决解放区兵员和劳动力短缺的难题。
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整个解放区包括西北地区,都广泛开展吸收俘虏、壮大军队的工作。彭老总坚决贯彻毛主席的方针,在多次击退国民党进攻后,俘获了不少数量可观的敌军俘虏。
从1947年3月到11月,西北野战军的新加入战士中,俘虏占比有的超过80%,有的则在60%左右,整体大概在70左右。这样一来,兵员和劳动力的问题就完全解除了。
而且,西北野战军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显著削弱了胡宗南的实力。然而,在军队迅速扩充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一边,部队里出现了“3合1班”的现象,也就是说,从国民党过来的战士、土改后加入的新人,以及老八路,混在一起,彼此之间有不少隔阂,经常会有争执。
一方面,这些从俘虏中改造过来的士兵,也存在成分不够纯正、组织观念不强、思想意识不纯,以及作风不正等不良毛病,带来了不少不好的影响。
彭老总说过:军队里群众纪律挺差的,有牵牲口、拉夫、打人,甚至还出现过个别强奸的事,大家普遍不爱护公物和民用物品……以至于群众觉得他们“除了不强奸妇女外,和胡宗南部队一样。”
彭老总一向是个铁了心的人,他说的这些问题摆在面前,可不是个小事情。要想解决这些隐患,得动真格的,不能光靠喊口号,还得下实招。得从加强纪律、提高官兵素质入手,把规矩抓紧,把管理落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总不能让这些问题一直藏着嘛。得多搞点思想教育,严抓纪律执行,既要讲道理,也要有惩戒措施,还得让大家知道,纪律不是空话。只有这样,西北野战军才能更团结、更有战斗力,才能把潜在的隐患彻底拔除。
这个时候,毛主席又亲自出面了。之前他就挺关心各地对俘虏的管理和教育经验,这会儿刚巧发现东北民主联军辽东三纵队搞的“诉苦运动”,也就是上文提到的罗荣桓使的那一招。
了解到这支纵队通过“吐苦水、挖苦根、查忘本、下决心和复仇立功”这些阶级教育措施后,他们的军政素质有了明显的提升,一年时间里就歼敌5万多人,还涌现出了7213名英雄模范和人民功臣。
毛主席对这个创新挺看重的,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大力宣传,觉得“反内战诉苦大会”是一种挺新颖的政治手段。
1947年9月,毛主席亲自审定修改了《关于辽东军区第三纵队开展诉苦运动的经验报告》,之后就批准全军照着办。这份文件,也就很快传到西北野战军和彭老总那边去啦。
这件事情挺大的,特别是在西北野战军内部,俘虏占了很大比例,正是毛主席点了头,彭老总才敢马上做出反应,展开大规模的整军运动,迅速开展对国民党俘虏士兵的教育和改造,还借此提出了不少新的办法。
1948年3月,毛主席曾激动地说:“人民解放军通过诉苦和三查的方法,开展了一场新式的整军运动,这会让我们变得无敌于天下。”结果,也正如毛主席预料的那样,“天下无敌”变成了现实,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彻底消灭了胡宗南的主力部队,解放了广大西北地区。
由此可见,四野、三野和一野的胜利,尽管是罗荣桓、粟裕、彭老总等人的杰出贡献,但很多人或许不清楚,在他们光耀战功的背后,实际上还有一个人在默默付出,那就是毛主席。
毛主席对每个细节都把握得妥妥的,这才让他们能在各自岗位上发挥出色,很多成功的战术和策略,也都离不开毛主席的高瞻远瞩。反过来,蒋介石那边的部队虽然装备和实力都算得上不错,但内部矛盾重重,心怀叵测,最终被解放军赶到了台湾。
可惜的是,这些细节在以往的电影里受限于时间,不做具体对比的话,很难体现出来,所以也变成了最容易被忽略的三大真相之一。
就凭这一篇文章,咱们来缅怀我们那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人民绝对不会忘记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