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港股市场像被按下了“震荡”键,恒生科技指数五连阴,让不少投资者心头发紧。有人割肉离场,有人却反手加仓9笔,单只基金持有金额飙到1.5万以上。这种逆势操作,到底是勇气还是鲁莽?数据和逻辑或许能给出答案。
港股科技板块为何持续承压?三大核心因素不容忽视。首先,从涨幅看,今年一季度恒生科技指数累计上涨近15%,远超A股主要宽基指数。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初,该指数年内最大回撤已达12.7%。短期获利盘与高位套牢盘叠加,不少资金选择见好就收,导致抛压骤增。
第二层压力来自外部环境——关税摩擦再起波澜。近期中美贸易政策反复拉锯,美方对部分高端芯片、智能设备出口设限,引发市场担忧。据中国证券报报道,多家头部机构调研显示,仅5月下旬,就有超10亿港元北向资金流出港股科技板块。不确定性之下,大资金倾向于避险。
第三点则是外围联动效应明显。美东时间6月4日,美股阿里巴巴、京东分别收跌2.28%、3.01%,带动隔夜情绪转弱。“海外巨头调整往往会传导至港市本地龙头,”一位上海券商首席在陆家嘴金融交易会上透露,“短线投机力量容易放大波动。”当天腾讯控股(00700.HK)也录得0.8%的单日跌幅,加剧整体信心波动。
但问题来了,这轮调整是否意味着长期价值的丧失?其实未必。从结构性角度看,目前恒生科技成分公司中,以互联网平台、云计算及新能源车为代表的企业,在数字经济浪潮和绿色转型趋势下具备较强成长韧性。例如,小鹏汽车(09868.HK)2024年Q1财报显示,其智能驾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2%,尽管行业景气度受扰,但技术创新驱动力依然突出。而美团(03690.HK)公告称,今年前五个月外卖订单量同比提升18%,侧面印证消费复苏态势未变。
从产业链ESG风险模型分析,部分龙头企业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和加强合规披露,有望缓解外部冲击带来的估值压力。例如百度集团2023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其AI云服务碳排放强度下降13%。这些细节说明:即便在短期调整周期内,中长期竞争力并未削弱,只是估值消化阶段难免伴随阵痛。“如果你只盯着价格曲线,很容易错过赛道本身的升级红利。”某公募基金经理如是说。
当然,也不能无视结构性去杠杆的大背景。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多次强调防范金融系统风险,对高负债、高杠杆科企实施定向降杠杆要求。一些现金流偏紧的小市值公司出现业绩预警,如哔哩哔哩2024年Q1净利润环比下降14%。这提醒投资者关注基本面分化,不宜盲目追逐概念炒作,否则极易踩雷。在深圳湾实地走访时发现,多数私募机构当前采取“精选+低配”策略,即优选现金流稳健、有护城河优势的核心资产,同时降低整体持仓比例以应对潜在黑天鹅事件冲击。这一点值得普通投资者借鉴参考。
针对当前行情,有三项可操作建议:
第一,坚持定投原则,用时间平滑成本,而非一次性重仓押注。如招商中证香港红利ETF今年以来净申购额环比提升20%,表明越来越多理财群体采用分批建仓模式抗衡波动。
第二,加强基本面筛选能力,可重点关注ROE水平稳定且研发投入占比较高的标的,例如腾讯、美团等,这类公司穿越周期能力更强。
第三,把握行业政策风口变化,比如新能源车与人工智能领域受到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可以适当提高相关权重配置,但要避免集中暴露于单一子行业风险。
同时需警惕一个常见认知误区:“只要逢低买入就一定能赚回损失”。事实上,如果没有深入研究企业质地与产业趋势,仅凭价格判断抄底,很可能陷入价值陷阱。例如2022-23年间部分教育及地产类股票即使腰斩后仍继续探底,说明估值修复需要扎实基本面支撑,而非简单依赖情绪修正。“很多人把‘逢低买’当成灵丹妙药,却忽略了时代风口早已切换。”业内人士坦言道。
新旧政策条文对比如下:
| 事项 | 旧政:2019版 | 新政:2024版 |
|--------------|-------------------|-----------------------|
| 科技补贴 | 定额支持 | 按研发投入动态浮动 |
| 融资门槛 | 高 | 注册制改革后适度降低 |
| 信息披露频率 | 半年度 | 季度 |
对于未来走势,各大券商观点并不一致:
- 中信证券认为注册制改革将激活更多优质科创资源,中长期有望提振板块估值;
- 中金公司则提示全球宏观不确定因素增加,下半年或延续震荡格局;
- 广发证券主张精选赛道+防御组合双轮驱动,应对可能出现的新变量挑战;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面对恒生科技这样的连续调整,你会选择跟风恐慌还是冷静思考背后的逻辑?逆势布局到底是真智慧还是赌徒心理,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