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先点个“关注”,这样以后就能第一时间收到新文章,还能和朋友们一起讨论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写作的动力哦!
【序章】
说到太平天国,大家通常会想到洪秀全、杨秀清这样的大名鼎鼎的人物。
这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差点就推翻了满清王朝,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很多人都好奇,为什么太平天国会失败呢?有人说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如外国人先进,也有人说是因为内部管理出了问题。其实,关键原因可能与一个人有关。
这个人要是不死,中国的历史就得重写。那这个人会是谁呢?
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军师的过早去世,彻底改变了所有的事情。
1852年6月,广西全州城下,一声炮响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冯云山,被称为“太平天国第一人”,就这样倒在了清军的炮火中。
说起冯云山,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他和洪秀全从小就是好朋友,一起在村里教书时就开始商量造反的事。洪秀全虽然当过精神领袖,但真正的组织能力和军事头脑还是冯云山厉害。
这人聪明过人,早在起义前就把整个太平天国的框架构建好了。
关于拜上帝会的组织结构和军队的编排体系,哪些人可以信任使用,哪些人又不能相信,他心中都清清楚楚,有一套自己的标准。
洪秀全那些天马行空的宗教理论,要是冯云山没有把它们翻译成老百姓都能听懂的,估计连十个信徒都找不到。
那时候,紫荆山上,太平军还只是一群几千人的小队伍,装备很差,连像样的武器都没有多少。
冯云山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硬是把这支队伍训练成了能打胜仗的精锐部队。
他制定的军规非常严格,但处处为士兵考虑,因此手下的人们都愿意跟着他拼命战斗。
在永安设置官职时,洪秀全册封了五位王,其中冯云山成为了南王。理论上,南王的地位应当紧随天王洪秀全之后,但实际上,东王杨秀清却位居第二。
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洪秀全心里有数。虽然杨秀清打仗厉害,但他野心不小,必须得有人来牵制他。冯云山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洪秀全在冯云山去世时哭得非常伤心,嘴里不停地说:“上天不让我安定天下吗?”
这话听起来像是在责怪老天爷,但实际上洪秀全心里比谁都明白,没有了冯云山,太平天国就失去了最关键的支持点。
杨秀清的贪心越来越大
说起杨秀清,真是个不同寻常的人物。他出身极其贫困,连字都不认识几个,却天生具备领导才能。
他擅长烧炭,力气大得像牛一样,嗓门特别响亮,站在人群中还没开口就显得很有气势。
杨秀清加入太平军后,很快就显露出了他独特的军事才华。在战场上,他总能想出一些别人意想不到的妙计,让人拍案叫绝。
攻城时知道从哪里入手,野战时知道怎么布阵,就连撤退都能有条不紊。
杨秀清最擅长的不是战场指挥,而是政治博弈。
这个人虽然不识字,但心机很重,很快就看懂了洪秀全的性格。洪秀全非常相信神,杨秀清就想从这里入手。
他开始装神弄鬼,说能直接跟天父上帝交流。
每次"天父下凡"的时候,杨秀清就会浑身发抖,嘴里吐出白沫,然后用另一种声音说话。
现在看来,这套把戏有点幼稚,但在那个时代,包括洪秀全在内的所有人都信了。
杨秀清玩了个狠招,他打着“天父”的旗号,一步步把自己推到了更高的位置。
按照太平天国的神学体系,洪秀全是天父的儿子。既然杨秀清能代表天父说话,那她是不是洪秀全的"父亲"呢?
表面上看,洪秀全是天王,但实际上,军队和政府的大权逐渐由杨秀清掌控。
在定都天京之后,杨秀清的权力欲望达到了顶点。她的东王府比天王府还要豪华,出行的排场也越来越大。
见到他,手下的人都要下跪行礼,甚至其他几位王爷见到他也得低头示弱。朝廷里的大事小情,不论是军事还是政务,没有他的点头同意,都不能实施。
如果冯云山还活着,肯定不会任由杨秀清这么乱来。
南王在军队中的威望不比东王差,而且冯云山对洪秀全非常忠诚,不像杨秀清那样心怀不轨。
有了冯云山在,杨秀清就算心里再有想法,也不敢太过分行动。
天京城内的残酷清洗
杨秀清的野心在天京城内终于爆发了。
这人觉得自己已经很有权了,但还是不满意,竟然想让洪秀全封他为“万岁”。在太平天国,这是大逆不道的,因为只有天王才能被称为“万岁”。
洪秀全当时非常生气,但对杨秀清也无可奈何。
军队大部分都听杨秀清的指挥,朝廷里的大臣也有很多是杨秀清的人。如果正面冲突,洪秀全可能还真不一定能赢过他。
这时候,洪秀全想起了韦昌辉。韦昌辉这个人比较实在,没什么野心,而且早就看不惯杨秀清的专权。于是,洪秀全就暗中联系韦昌辉,让他带兵回天京,准备对杨秀清下手。
韦昌辉接到密令后,立刻率领三千精兵返回天京。
这些兵都是他的老部下,每个都是高手。韦昌辉选了一个黑乎乎、风呼呼的夜晚,直接包围了东王府。
那天晚上,天京城内一片混乱,喊杀声此起彼伏。尽管杨秀清的部下数量众多,但由于毫无防备,结果被打得措手不及。杨秀清本人也在混战中丧命,去世时仅三十多岁。
但是这场残酷的清洗并没有就此结束。
韦昌辉发狂了,不仅杀了杨秀清,还把她的家人、手下,甚至可能和他有关系的人都一起杀了,一共杀了三万多人。
洪秀全看到这个场面也傻了。他只想除掉杨秀清一个人,没想到韦昌辉会杀这么多人。这下可糟了,太平天国的精英力量损失了一大半,人心也彻底散了。
石达开听说这件事后,气得不行。
他与杨秀清相处不错,但觉得韦昌辉太狠毒,担心自己也会被清除。于是,石达开带领十万军民离开了天京,向西行进,最终到达四川。
虽然石达开在军事上表现出色,但他的政治智慧远远不及杨秀清。
他在四川游荡了好几年,最终被清军困在了大渡河畔,全军都被消灭了。这十万兵马,可是太平天国的精兵强将。
天京事变以后,太平天国虽然又撑了十几年,但实际上已经伤筋动骨了。
陈玉成和李秀成这些后来加入的将领虽然也挺能打,但是跟杨秀清和石达开这些老将比起来,还是差了一大截。
历史的偶然事件塑造了王朝的兴衰
太平天国的失败真是让人遗憾。要是冯云山没去世,整个局势可能就会大不一样了。
如果冯云山还活着,杨秀清绝对不敢这么嚣张。南王在太平天国的威望很高,军中有不少将领都是他培养出来的。
冯云山这个人比较稳重,不像杨秀清那样容易冲动。有他在旁边劝着,杨秀清就算有野心,也会收敛很多。
冯云山对洪秀全的忠诚是发自内心的。
从小到大,这两个人一直都是好朋友,一起上学,一起打拼事业,感情非常好。冯云山也不会像杨秀清那样,去抢洪秀全的权力,更不会妄想当什么“万岁”。
因为有了冯云山来制约杨秀清,太平天国内部就不会有那么严重的权力争斗了。
天京事变就不会发生了,三万精英也不会白白牺牲,石达开也不会带着十万大军出走。
如果太平天国内部能够团结一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广泛的群众支持,推翻清朝统治并不是完全做不到的事情。
那时候的清军很腐败,八旗兵的战斗力早就下降了,绿营兵大多是老弱病残。太平军虽然装备不如洋人,但士气高昂,而且有坚定的信仰支持。
太平天国要是真的成功了,中国的历史可能会完全不同。
如果没有洋务运动,没有甲午战争的失败,也不会有八国联军的侵华事件。中国或许能更早地迈向现代化,避免那些近代史上的耻辱时刻。
洪秀全在晚年时常怀念起天京事变,心中充满了后悔。
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冒用东王的名字发布命令,试图安定军队。可惜一切都太迟了,太平天国的基础已经被内部的人破坏殆尽。
这就是历史的奇妙之处。一个人的命运起伏,有时会牵动整个国家的兴衰。假如冯云山没有在全州城下牺牲,中国的历史或许会彻底改写。
【总结】
太平天国的兴衰成败,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有了合适的人才,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如果缺少了关键人物,再好的局面也会失败。
冯云山的离世就像是敲倒了第一块骨牌,随后发生的事情就像是一连串的反应,一个接一个地发生了。
这说明了历史有时非常脆弱,一次意外就能彻底改变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