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很重的民族情感和宗族意识,早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同宗情谊”之说,而这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情感寄托也曾形成过很多大家族,有些甚至一直延续到了近现代,其中的一些优秀人才也因为时代的改变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陈慕华和陈诚就是一个典型,他们二人的命运有何不同,最终的走向又是如何?
二位同乡的早年经历
陈慕华和陈诚一样,二人都出生于江南,浙江青田,虽然是本家,但却因为年龄上的差距而存在一定的时代距离,因为当时的局面比较混乱,所以情况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变化。
陈诚出生于1898年,他所处的中国正是列强入侵的清朝末年,当时的国家内外交困,根本看不到任何出路,随着不断的割地退款,民族危机开始日益严重。
陈慕华则不同,她出生的时候已经是1921年,当时的国家局面虽然还处于纷争之中,但清政府已经灭亡,新思想已经广泛传播,而陈慕华在成长过程中思想观念的形成受到其父亲的影响。
从家庭条件上论,陈梦华似乎更加优越,他的父亲是一位军人,毕业于陆军大学,作为当时少有的知识分子军人,早在民国时期就曾担任过许多高级军官。
这就为陈慕华的童年创造了受教育的机会,她从小时候开始就奔赴县城上学,艰苦的环境锻炼了心性,所以十分珍惜求学的机会。
陈诚的经历则与之大相径庭,他在1918年就考入了保定军官学校,原本可以接受到正规且完整的教育,不曾想在两年之后就爆发了皖南事变,保定军校被迫停办,陈诚在中途退学之后于1923年担任粤军中尉副官。
虽然是被迫辍学,但陈诚在战场上的表现依旧英勇,在征讨冯宝初的战争之中胸部负伤,当时的他仅有23岁,就连蒋介石也被陈诚所表现出的超然勇气所震惊,一出院就把他留在自己身边,担任师部独立连少校连长。
后来的相当一段时间里,陈诚都一直跟随在蒋介石身边,不久又被提升为炮兵连连长,在此期间,陈诚接触到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这让蒋介石十分满意,二人之间的感情也在日益加深之中。
真正让蒋介石认准陈诚的是北伐战争,当时两党尚且处于合作状态,全程全然无惧战争的残酷性,即使全团仅存300多人,多数军官尽皆战死,陈诚依然英勇杀敌,甚至兵出奇招绕敌后方发起进攻,最终获得了胜利,这为他后来成为蒋介石的心腹爱将奠定了基础。
纵观陈诚早年的经历,蒋介石算得上对他有知遇之恩,以至于在后来两党决裂之后,依然死心塌地的跟随。
陈慕华则不同,她对蒋介石的印象十分不好,最初了解到这个人是在1937年7月,伴随着卢沟桥事变,国共走向第2次合作,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本应该以民族仇恨为主,同仇敌忾。
当时正在南京读中学的陈慕华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行径之后满腔热血,坚定了自己的爱国信念,誓死不做亡国奴,同时也看到了蒋介石消极抗日的举动,所以对国民党并没有什么好印象。
接触到了新华日报之后,陈慕华认准了共产党是全心全意抗日的组织,所以先辗转到西安,又奔赴长安,这个出身军人家庭的大小姐最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截然不同的两条路
其实结合陈诚和陈慕华的经历来看,二人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最大的不同就是思想上的转变。
陈诚先在北伐战争之中接触到了国民党的恩情,随后才决定了自己今后要走的道路,而陈慕华则是先有了抗日救国的革命思想,通过自己的判断认准了共产党。
陈诚和陈慕华二人虽然走向了不同的阵营,但国难当头,日本侵略我国之际,二人都有着决然的抗日思想,但因为身份的不同,具体的做法自然也存在差异。
陈慕华积极参加抗日运动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学习,她来到延安之后,去了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使得共产主义思想在自己的内心生根发芽,并在一年之后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期的延安生活困苦无比,有时候甚至食不果腹,但陈慕华的革命决心一直没有动摇。
当时的共产党军队十分缺乏干部,所以陈慕华在毕业之后就成为了军团参谋,并且在这里结婚成家,为了革命的需要,她割爱将女儿送至他处抚养,自己则全身心投入到对日寇的作战之中。
陈诚的方式则完全不同,他的前半生始终是蒋介石的亲密战友,西安事变结束之后,全民抗日已经是大趋势,陈诚在对日寇作战方面十分在行,他早在1930年的时候就奉蒋介石的命令到日本参观过军事演习,并且深刻认识到了中国军队的不足。
而且回国的时候,陈诚其实已经意识到了中国处于日本旁边将来可能面临的危机,所以也算是早有准备。
在全面抗日的8年期间,陈诚参加了中外为之瞩目的多次战役,比如淞沪会战和武汉保卫战,他在中日对抗之中所提出的各种战略决策以及构想极具预见性。
甚至早在淞沪会战爆发之前的一个月,陈诚就给蒋介石写过信,认为中日之间不可能和平,所以应当快速提前出击,即使不能全然歼灭日军,也不能坐等日军增援部队的到来。
陈诚还指出,如果日军侵犯长江地区,我军应当整体出动,肃清日军在各个地方的屯驻部队,以免内部徒生变故。
此时的陈诚和陈慕华一样,有着满腔的爱国热情,他明确拒绝向日本侵略者委曲求全,完全反对何应钦这种投降主义的汉奸做法,只不过当时的蒋介石并没有采纳陈诚的意见,导致最初的几次大规模战争接连失败。
陈诚和陈慕华二人虽然在抗日期间有着共同的目标,但却处于不同的阵营各为其主,这就注定在日本侵略者投降之后,二人将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伴随着1945年日本签署投降书,陈慕华从延安转移到了吉林长春,担任军区司令部的一科参谋,负责一些政治协理工作,接着又投入到穆棱煤矿,对我党的思想和政策方针进行宣传,后来离任之际,几千名矿工和家属自发送夫妇二人来到火车站,足见其影响力。
陈诚在抗战胜利之后的前途原本也是一片光明,最初担任东北行辕主任,但由于国民党在军政方面的各种失策,导致东北战场上一败涂地,此时的陈诚背下了这口黑锅,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全程受到国民党内部的集体仇视,导致他被迫离职。
真正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后来陈诚因为身体原因到上海陆军总医院动手术,由于当时的情绪不太好,所以没有再复出,并且决定前往台湾养病,东北的遭遇可以说给陈诚留下了很大的阴影,所以即使接到了蒋介石的命令,在态度上依然冷漠消极。
当蒋介石带领国民党军队在淮海战役上垂死挣扎的时候,陈诚依然拒绝到任,这就让两人之间出现了信任危机,随着国民党的分崩离析,蒋介石也有了退守台湾的计划,所以命令真诚为他去打前站,要知道败军之际所面临的压力往往更加重大。
但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依然要让他作为大撤退计划的主事者,相比于陈慕华在东北的如鱼得水,同样处于东北阴影之下的陈诚总有些赶鸭子上架的意思,不过虽然有些被逼无奈的成分,但陈诚确实促进了台湾的发展,在这里的所作所为也值得称道。
陈慕华则欢天喜地迎接新中国的成立,并且在20世纪60年代投身于外援工作,主要负责密切我国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关系,10年动乱结束之后,陈慕华又担任了对外经济联络部的副部长。
直至1980年9月,她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副总理,机构调整之后担任国务委员,负责对外贸易部的相关工作。
1985年3月,陈慕华成为了中国唯一的央行女行长,当时的她毕竟是64岁高龄,但她依然没有忘记展现自己的光和热。
1988年9月,陈慕华当选全国妇联主席之后,开始开展创造性的工作,比如维护妇女的权益,促进男女平等。
这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是一个历史性的创举,陈慕华毫无疑问促进了妇女素质的全面提高,这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解放战争之后的道路来看,陈慕华显然要比陈成走得更加长远,不过二人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如果抛开意识形态上的信仰不论,出自同族的陈慕华和陈诚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只不过后者选错了阵营,不得已追随反动派走上了错误的道路,纵使再有才华也难以施展。
参考文献
[1]左双文.陈诚:坚持“一个中国”的国民党元老[J].决策与信息,2007,(09):64-66.
[2]樊斌.陈诚与蒋氏父子的政治疑团[J].党史纵横,2010,(02):61-62.
[3]余玮.陈慕华的“妇幼情怀”[J].党政论坛(干部文摘),2012,(0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