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一篇爆火文章背后的命运漩涡:阎长贵的跌宕人生,值得中国青年深思吗?
1962年的秋天,《中国青年报》登出了一篇题为《永不走路,永不摔跤》的文章。这篇文章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还专门批示要求全体同志研究。想象一下,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作品,能让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专门点名,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正是这篇文章,给作者阎长贵推开了一扇命运的大门。但“这扇门”后面,等着他的到底是荣耀还是深渊?如果你也曾梦想靠自己的一篇力作“一鸣惊人”,那就继续往下看,阎长贵的故事远比你想象得更精彩、更复杂。
不过,在杂志社,工作的确让阎长贵把自己的文字功底和理论钻研发挥到极致,也让他觉得自己的生活渐渐步入“正轨”。圈里人见他年轻才俊,地位开始上升,外头的人开始议论:“大学生还是有出息,生在土里,飞到天上。”“我们家的孩子如果也能这样,好歹能让家里扬眉吐气。”你看,一篇文章,不只是身价提升,更牵动着一整个家庭的希望。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故事很快由高调变低调。1966年,阎长贵被调到钓鱼台国宾馆中央文革小组简报组,这看上去是给了他一个“黄金跳板”。钓鱼台、中央文革小组,那是多少干部求之不得的地方。又听说中央办公厅政治秘书局的戚本禹亲自把他调来,连阎长贵自己都吓了一跳。
更猛的是,年底,戚本禹又让他担任江青秘书,江青是毛主席夫人,也是当年叱咤风云的人物。如果说前面是“苦练内功”,现在就是“亲临战场”,直接面对政治漩涡。这下问题来了,阎长贵开始犹豫,觉得自己负担太重,生怕一不小心出错,影响自己一辈子的声誉。旁观者也在议论:“阎长贵会不会是被推上风口的牺牲品?”“是不是已经被卷入说不清的权力斗争?”一切看似风平浪静,里面却水流湍急。
而且,江青身边本就人多事杂,信件堆积如山,中央文革江青办信组成立,让阎长贵负责。这个位置,光鲜但危险,有人暗地里嘀咕:“这是在捧他,还是在考验他?”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阎长贵说是喜悦更多,还是惴惴不安,心里自己最清楚。
命运往往是开玩笑的。就在大家认为“阎长贵终于混出头”时,事件急转直下。1967年7月,阎长贵的老师关锋倒台。按照权力场惯例,“师父倒台,徒弟遭殃”,谁都认为阎长贵即将“被打入冷宫”。谁料不但没有受牵连,他反而被提拔为中央文革小组办事组组长。一个又一个伏笔到这时被收割:明明亲近倒霉的老师,结果却节节升高。
就在他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时,工作中无意的一次失误,竟让江青怀疑他是派来的“坐探”(就是卧底)。樱桃刚吃两颗,酸果已经上桌。所有人都目瞪口呆:“说变就变,谁还敢信前一天的风光?”江青的怀疑就是一道铁门,瞬时让阎长贵从巅峰跌入深谷。这里的矛盾彻底激化,各方心灵防线被戳得稀碎——谁是真正可信的人?政治场上,今天是英雄,明天可能就是“阶下囚”。
从巅峰到深谷,转眼间。1968年1月,阎长贵还在为江青忙前忙后,一夜之间就被关进了秦城监狱。要知道,秦城那可不是一般地方,进去容易,出来难。关进去的理由,是江青认为他是“坐探”,可是有没有证据?谁在乎,政治斗争讲的就是个“气氛组”。
在暗无天日的牢狱里度过了七年,直到1975年才被释放,随后又被下放到湖南洞庭湖农场劳动改造。期间,“四人帮”被粉碎,许多冤屈的人很快都得到平反。但由于阎长贵曾是江青的秘书,这案子卡在那儿,迟迟不予答复,直到1979年才彻底平反。普通人家议论:“人家的命真苦,卷进权力漩涡,谁还顾得了老百姓?”这个剧本,只能说是人算不如天算。
而且,回到北京重新回到原来的《红旗》杂志社岗位,已是物是人非。青春耗尽,岁月蹉跎。晚年只能搞些理论研究,或写写回忆录。2021年,阎长贵病逝,苦乐半生,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背影。
说起阎长贵的经历,真是教科书式的“命运玩笑”。文章火了,大家都说这孩子典范、时代楷模。但你仔细琢磨,是不是一篇文章就能决定一辈子的命运?要是真的这样,年轻人是不是该天天写稿子,把人生押在文字上?怪就怪在,好像“出头”就等于免责。大家都夸“命运眷顾了努力的人”,可万一卷到风头浪尖,谁能担保自己不摔跟头?如果失败了,谁还会在乎你曾努力过?
再看权力场里,今天你是被力捧的青年才俊,明天可能马上摔个大跟头,人人都怕被牵连。夸阎长贵“根红苗正”,可倒霉时谁还记得你家几代种田?谁还关心你的文笔和研究?最终,还是要留神——有些风口浪尖,站上去是啥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这事儿给年轻人敲个警钟:出名要趁早,可是名声这玩意儿,不光靠才华,更靠运气、关系、甚至要防着被“连累”。这世界不缺文章,不缺才子,缺的是能安稳、能踏实,做好自己的普通生活。倘若真有大机会,记得问问自己:到底能不能承担后面的风险?
这么说来,“一炮而红”到底是福是祸?中国社会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年轻人?是愿意力捧能写出振聋发聩文章的大学毕业生,还是更希望他们低调稳妥、不惹是非?你会为了机会押上全部身家,还是觉得平平稳稳更靠谱?如果你是阎长贵,你会追求被历史记住的一瞥,还是选择默默无闻、安稳过日子?大家都说“有错改了就好”,可万一在风口浪尖摔个跟头,还有机会重新爬起来吗?你觉得,现在的时代,年轻人是不是更容易成为“风口上的猪”?欢迎评论、争辩,毕竟走什么路,把握多少主动权,这才是我们每个人都该认真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