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在历史上虽是初次见到乾隆便倾心喜爱,然而他之所以对孙儿乾隆一见钟情,实则源于对雍正的深厚情感,这种喜爱可以说是对雍正的延伸。
康熙晚年对雍正比较满意
康熙帝共有35名子嗣,其中按年龄顺序排列的有24位,然而真正长大成人的却只有20位。这20位儿子又为康熙帝孕育了133名孙辈,除去那些早逝的,仅存有记载的孙子便有97位。如此众多的孙辈,康熙帝自然无法一一相见,毕竟他日理万机,连自己的20个儿子都难以一一辨认,更别提众多孙子了。
因此,在康熙六十年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1721年,弘历,即日后成为乾隆帝的少年,终于首次踏入了圆明园,与他的祖父康熙帝相见。根据史书的记载,康熙帝对弘历的评价是……“见而钟爱”,随即就下旨把弘历接入皇宫抚育。
圆明园在那时是康熙帝赐予其第四子胤禛,即后来的乾隆帝的父亲、雍正帝的私人园林。胤禛当时深受康熙帝的宠爱,因此得以获得圆明园的赐予。
康熙晚年,诸子之间争夺皇位之事令他倍感烦恼,自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黜以来,康熙便不再提及立储之事,太子之位一直空缺。
胤禛位居第四子,当太子被废除之际,长兄胤禔亦因卷入其中而被康熙帝下令软禁。与此同时,因才智出众且深受爱戴的八子胤禩纠集党羽,对太子之位觊觎不已,康熙帝对胤禩也渐生反感,甚至在第二次废除太子时,竟直言此生与胤禩父子之情已断绝。
尽管康熙帝已将胤禔、胤禩以及太子胤礽排除在继承人名单之外,但胤禛之上尚有才兼文武的老三胤祉,而其下则有擅长战事的同母弟老十四胤禵,故而胤禛当时成为康熙帝皇位继承人的可能性极为微弱。
胤禩因在储位之争中过于积极,结党营私,导致康熙帝心生反感,此乃前车之鉴。因此,胤禛行事极为谨慎,他在政治舞台上不拉帮结派,不谋取私利,保持中立立场。即便在众多兄弟中,他亦能团结一致,与胤祉、胤禩等兄弟维持着和谐的交往。
胤禛为了彰显自己并无政治抱负,特意展现了对道教的虔诚信仰。他既信奉佛教,同时又信奉道教,对道教的炼丹之术更是情有独钟。
然而,每当康熙交给胤禛的任务,胤禛总是全力以赴,最终都能出色地完成。而且,胤禛在揣摩康熙心意方面颇有造诣,总能迎合康熙的喜好,喜好康熙所喜,厌恶康熙所厌。
康熙起初对胤禩这位才干出众且深受爱戴的皇子情有独钟,因此在那段时间里,胤禛与胤禩的兄弟情谊达到了极点,他们毗邻而居。然而,自从太子被废黜后,胤禩在争夺储位上的活跃表现让康熙不再欣赏,胤禛便顺应康熙的意愿,与胤禩的关系开始变得疏远,态度也逐渐冷淡。
因此,胤禛展现出了无政治抱负的特质,他能够凝聚兄弟之情,全力以赴地处理事务,并且深谙讨父亲康熙欢心的方法,很快便赢得了康熙的青睐。
胤禛是康熙晚年特别钟爱的儿子之一,而在康熙晚年,他特别宠爱之子共有四位,除了胤禛,还有才兼文武的老三胤祉、豪迈慷慨的老九胤禟以及颇具军事天赋的老十四胤禵。每当康熙外出巡游,他总会让这四位皇子留守京城,轮流负责监国事务,这一安排充分体现了康熙对他们的深厚喜爱和高度信任。
康熙在圆明园邂逅了年幼的弘历,遂将他接入皇宫抚养。在此之前,胤禟之子弘晸与胤禵之子弘春早已被纳入宫中养育。更甚者,因康熙晚年对胤禟、胤禵的钟爱,甚至对与之关系密切的胤禩的父子关系也有所修复。康熙亦曾将胤禩之子弘旺纳入皇宫抚养。唯独胤祉之子弘晟因年岁已大(弘晟比弘历年长十三岁),已成年成婚,未能被接入皇宫。可以说,康熙晚年较为宠爱、喜爱的几位皇子的儿子均被接入皇宫抚养,而不仅仅是弘历一人。
康熙帝接纳弘历进宫的那一年同样颇具象征意义,因为那已是康熙帝生命中倒数第二个年头,而且当时皇子们的境遇亦出现了新的变动。
老三胤祉先前与胤禛同,行事低调,不露锋芒,并无野心。然而,太子胤礽被彻底废除后,康熙对胤祉日渐宠爱,并倚重于他,胤祉于是开始得意忘形。他认定老大老二已无望,皇位理应轮至他。于是,他私下以太子自居。此事最终被胤禛发现。胤祉因此被雍正下令囚禁至死。故而,康熙怎能不知胤祉后来变得骄纵?因此,胤祉在康熙心中的地位也逐渐被边缘化。
胤禟、胤禵以及老十胤誐,他们与胤禩关系密切,起初均站在胤禩一方,力挺其争夺皇位。然而,随着胤禩失宠于康熙,这三人开始逐步参与皇位之争。胤禟性格豁达,不愿与胤禵同党相争,尽管后来他也赢得了康熙的青睐,却主动展现出愿意辅佐胤禵的意愿。
胤禵堪称胤禛最为强劲的对手,他当时正领兵征战于西北,致力于平息蒙古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的叛乱。胤禵身负重任,驻扎在外,而京城之内,则是胤禩与胤禟二人负责与他保持沟通与联系。胤禵在军中屡建奇功,极有可能成为康熙帝的继承人。
然而,胤禛却施展了一种双面策略,一方面与胤禩、胤禟维持着融洽的交往,使得二人误以为他并无过大的野心,从而迷惑了他们;另一方面,他利用康熙对他的满意与喜爱,频繁邀请康熙前往圆明园小憩,父子俩得以私下闲聊,这不仅加深了他们之间的亲情,也进一步增强了康熙对他的好感。
因此,当康熙皇帝决定任命胤禵为抚远大将军,派往西北前线平定叛乱之际,他内心深处或许更倾向于胤禵成为自己的继承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胤禵长期驻守西北,而胤禛则频繁在康熙面前展现自己的忠诚与讨好,这样的行为逐渐改变了康熙的内心倾向,使他越来越倾向于胤禛。
胤禛当时育有三子,依次为弘时、弘历与弘昼。弘时性格坦率,不拘小节,却未能赢得胤禛的青睐,加之他年岁较长,已娶妻生子。弘昼与弘历同年,但生日稍晚。弘昼自幼便不及弘历出类拔萃,故此年胤禛特意让最杰出且年幼的儿子弘历在康熙面前展示才华,以期为自己赢得更多赞誉。
康熙帝下令将弘历引入皇宫养育,此举亦彰显了康熙对胤禛的肯定。当然,年幼的弘历确实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因此康熙在认可胤禛的同时,也对同样出色的弘历产生了深厚的喜爱,并将其接入皇宫养育。这正是一种因爱及人的体现。
乾隆并不是康熙最喜爱的孙子
弘历继位为乾隆帝后,他时常向朝臣夸耀自己幼时深受祖父康熙的宠爱,仿佛康熙正是看中了他的才华,有意跨代传位,这才决定将皇位传给了他的父亲雍正。
实际上,若仔细回想,自康熙初次遇见乾隆起,直至康熙驾崩,祖孙二人共度的时间不过一年有余,如此短暂的相处,康熙对乾隆的喜爱能有多深,他又怎能萌生隔代传位的念头呢?
康熙的确有将皇位传给下一代的打算,然而他心中所想传承的人选并非乾隆,而是废太子胤礽的长子弘晳,而且弘晳也是康熙最为疼爱和记挂的孙子。
弘晳原本是胤礽的次子,然而因胤礽的长子不幸早逝,他遂成为长子。他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降临人世,比乾隆帝年长整整十七载。自幼,作为康熙帝的嫡长孙,弘晳便深受康熙帝的宠爱,一直居住在皇宫之中。康熙帝亲自抚养他,并时常亲自指导他读书。
自胤礽被废黜,弘晳未受任何影响,一直安居于皇宫之内。康熙皇帝每年都会亲自为他这位嫡长孙庆祝生日,直至康熙驾崩,康熙已为他庆生28载。相较之下,乾隆帝在进入皇宫的第二年,才在避暑山庄得到康熙亲自为他庆生的殊荣。能够得到康熙亲自庆贺生日的皇孙寥寥无几,弘晳便是其中唯一例外。
在胤礽被废黜的前夜,康熙皇帝的确有过仿效明成祖朱棣之举,意图将皇位传给孙子朱瞻基,采取隔代传位的策略。他甚至考虑不废掉胤礽,让其作为过渡,间接地将皇位传给弘晳。
所以当时朝鲜史书记载康熙曾对朝鲜使者说过这件事,称“弘皙颇贤,难于废立胤礽。”也就是说康熙认为弘晳很贤能,都让他难以抉择是否废掉胤礽了。
然而康熙考虑到自己的每个儿子都非等闲之辈,因此他最终放弃了将皇位传给孙辈的念头。同时,康熙忧虑胤礽的太子地位可能被剥夺,而弘晳作为嫡长皇孙的身份又十分微妙,一旦自己离世,弘晳的身份可能会引起他人的猜疑。于是,康熙决定让弘晳远离权力核心的京城,他在临终前特地颁布圣旨,命人在京郊的郑家庄为弘晳建造府邸。
康熙在临终之际,于遗诏中多次强调对胤礽与弘晳父子应予以优待,建议封弘晳为王爵。直至生命终结,康熙始终对弘晳怀有深厚的情感,这一点亦从他对弘晳的牵挂中得以体现,进而彰显了弘晳在康熙心中的特殊地位,确为康熙最钟爱的孙子。
胤禛登基成为雍正帝后,他确实遵循了康熙的遗愿,将侄子弘晳封为理郡王,而弘晳也成为了康熙皇孙中首位被封为王的人。胤礽离世之后,雍正帝又对弘晳进行了加封,晋升他为理亲王。
雍正年间,雍正皇帝与弘晳以父子名义称呼彼此,尽管弘晳住在京城郊外的郑家庄,雍正仍不时让他进宫,以便多见一见自己。此外,雍正还曾对朝中大臣夸赞弘晳具有节俭的美德,与自己颇为相似。
乾隆登基后,弘晳的日子变得艰难,他身份特殊,又曾深受康熙的宠爱。到了乾隆四年(1739年),乾隆以弘晳与康熙的第十六子庄亲王胤禄关系过于亲密为由,因为胤禄是雍正临终前托付给乾隆的顾命大臣,当时权势颇重,乾隆便认定他们二人有谋反之心,于是将这对可能对皇位构成威胁的弘晳和胤禄一同处置。
乾隆帝在没有确凿证据的前提下,下令将弘晳与胤禄的谋逆之罪定性为铁案,此事件在史书中被称为弘晳逆案。在这起事件中,胤禄被剥夺了所有官职,被迫居家反省;而弘晳遭受的打击更为惨重,他的爵位被剥夺,宗籍被削除,并被更名为四十六(意指当时46岁),被囚禁于景山。经过三年的囚禁生活,弘晳在乾隆七年(1742年)于囚禁之地因抑郁而终,享年49岁。
弘晳的离世是九子夺嫡事件的延续,他之所以招致乾隆的猜疑,是因为其身份的特殊性。乾隆甚至给弘晳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良的名声。在康熙年间,弘晳曾被赞誉为一位贤能之臣,雍正帝也曾赞誉他勤俭节约的品质。然而,到了乾隆时期,弘晳的评价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被视为一个纵欲无度、败坏风气之人。
乾隆曾在圣旨中称:允礽有幸未有过失,竟然继承了皇位,然而他在位仅两年,他的长子弘皙放纵欲望,败坏了家风,导致国家连续发生变故,这难道是我们大清的宗庙、国家、百姓之福吗?
此意即若胤礽未曾被废黜,依其寿命,两年后便将驾崩,弘晳亦早已继位,然弘晳却为纵欲之徒,此类人继承帝位,岂能为天下苍生带来福祉?乾隆此语隐含之意,实是自认较弘晳更为出色,更配执掌帝位。
乾隆时常对外宣扬康熙对其宠爱备至,同时过分夸大对弘晳的诋毁,其真正意图在于向外界彰显自己乃天命所归,是圣祖康熙所选中之人。然而,实际上康熙最钟爱的孙子弘晳却早已被他害死。
写在最后
因此,当康熙在乾隆年仅11岁的时候首次遇见他,便对其产生了深深的喜爱,这实际上源于他对乾隆的父亲雍正的认可。倘若康熙未曾认同雍正,那么他可能就不会有机会遇见乾隆了。
无可否认,皇孙的确有可能对康熙帝的传位产生一定影响,然而,这并非决定性的因素。康熙帝首先是对雍正表示了认可,随后才对雍正的儿子进行考察。乾隆自幼便表现出色,因此他顺利地赢得了祖父康熙的青睐。然而,康熙对乾隆的喜爱,对于雍正的继位来说,仅仅是一个加分项。
若康熙皇帝确实如同乾隆皇帝所宣称的那般,对他极为宠爱,并有意将皇位传给下一代,那么乾隆皇帝并非康熙皇帝最钟爱的孙子,康熙皇帝大可直接将太子之位传给胤礽,再通过隔辈的方式,将皇位传给最心爱的孙子弘晳。
乾隆之后多次对外反复提及康熙对其的深厚喜爱,实则不过是他自我标榜、彰显自己受天命所归的傲慢态度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