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故事基于真实历史事件进行叙述,所有内容均来源于史实记载,文中涉及人物情感表达和心理活动为合理推演,基于史实基础;如有表达的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理解,请理性阅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与本文并无关联,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特此说明!谢谢!
张太后把诏书都准备好了,金印玉玺都摆桌上了,就等朱瞻墡点个头当皇帝。
朱瞻墡瞄了一眼那些东西,转身就想往外走。
张太后急得不行,大明朝都乱成这样了,你还跟谁客气啊?
朱瞻墡愣是不肯,说皇位是太子哥哥的,自己就是个看摊的。
这话把张太后气得够呛,皇帝都没了,你还在那儿讲什么兄弟情义!
01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北京城里的气氛紧张得要命。
明仁宗朱高炽突然驾崩,这事来得太突然了。更麻烦的是,太子朱瞻基还在南京监国,一时半会儿回不来。北京城里没个主心骨,朱高煦、朱高燧这两个叔叔可不是省油的灯。
张太后在慈宁宫里急得团团转。朱高煦那个家伙一直觉得皇位该是自己的,朱高燧也不是安分的主。这会儿皇帝一死,太子又不在,那俩人要是起什么心思,可就麻烦大了。
太监们也都慌了神,有人建议赶紧派快马去南京接太子,有人说先稳住局面再说别的。可张太后心里明白,远水解不了近渴啊。万一朱高煦他们真动了心思,等太子回来黄花菜都凉了。
想来想去,张太后的目光落在了五皇子朱瞻墡身上。这孩子虽然才19岁,可从小就稳重,办事让人放心。关键是他就在北京,而且在朝中威望不错。
张太后把朱瞻墡叫到跟前,拿出早就写好的诏书。她的声音都有些发抖:墡儿,朝局不稳,太子远在南京,母后想让你先登基稳定大局。
朱瞻墡看着那份诏书,心里五味杂陈。他早就猜到母后会这么说,可真听到的时候,还是觉得不太对劲。
皇位是太子哥哥的,这个规矩不能乱。朱瞻墡的态度很坚决,就让臣监国,等太子哥哥回来再说。
张太后看着儿子那副倔样子,心里又急又无奈。这孩子啊,就是太本分了。可没法子,只好让朱瞻墡监国。
朱瞻墡一监国,手段立马就显出来了。先是把守城的兵将都换成自己信得过的人,然后派快马去南京催太子回来,最后暗中监视朱高煦、朱高燧的动向。
果然,朱高煦已经开始串联人马了。可他没想到朱瞻墡动作这么快,还没等行动,北京城就被控制得死死的。
朱高煦试探性地派人进京,被朱瞻墡客客气气地劝了回去。话说得特别漂亮:皇叔远道而来辛苦了,太子马上就回来登基了,到时候还要请皇叔多多辅佐呢。
这话里有话,朱高煦听懂了。朱瞻墡这是在告诉他,别瞎折腾了,大局已定。
十多天后,朱瞻基风尘仆仆地赶回北京。一进宫就看见朱瞻墡跪在灵前,憔悴得不成样子。
兄弟俩抱头痛哭一场,朱瞻基紧紧握着弟弟的手:瞻墡,辛苦你了。要不是你在,这北京城不知道会乱成什么样。
朱瞻墡擦擦眼泪:哥哥说哪里话,这都是应该做的。您回来了,臣也该回封地了。
朱瞻基愣住了:你要走?留下来帮哥哥吧。
朱瞻墡摇摇头:祖宗家法摆在那儿,藩王该就藩的就得就藩。哥哥放心,大明朝有您在,肯定会越来越好。
朱瞻基看着弟弟坚决的表情,心里又感动又无奈。这就是朱瞻墡,永远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02
宣德十年正月,朱瞻基也走了。
这回更突然,才38岁就驾崩了,留下个9岁的朱祁镇。孙太后接到消息,第一个想到的还是朱瞻墡。
宣旨,召襄王进京。孙太后的声音很平静,可谁都听得出来她心里的急切。
朱瞻墡接到旨意,二话不说就启程了。他知道这回比上次还要严重,上次好歹太子是成年人,这次太子才9岁,朝中肯定要出问题。
进了北京,朱瞻墡直奔宫里。孙太后见到他,眼圈都红了:皇叔,现在就靠您了。
朱瞻墡看看跪在灵前的小皇帝朱祁镇,心里一阵心疼。这孩子才9岁啊,什么都不懂,就要承担这么大的责任。
太后放心,臣一定辅佐好皇上。朱瞻墡说得很诚恳。
可没过几天,朝中就开始有风声了。有大臣说皇上太小,应该立个年长的亲王摄政。这个亲王是谁,不用说大家都心知肚明。
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三杨倒是没这个意思,他们觉得朝政有内阁管着,问题不大。可架不住有人煽风点火啊。
朱瞻墡听到这些风声,心里直犯嘀咕。他太了解朝堂上的这些把戏了,今天有人提议摄政,明天就有人说应该改立新君。这种事一旦开头,就收不住了。
于是朱瞻墡主动找到孙太后:太后,臣想回长沙了。
孙太后吓了一跳:为什么?正是需要您的时候,怎么能走?
朱瞻墡苦笑:太后有所不知,朝中有些议论,说什么皇上年幼,应该立摄政王。臣要是再留在京城,只怕会授人以柄。
孙太后这才明白过来,朱瞻墡这是为了避嫌。可她舍不得啊,朝中有朱瞻墡在,她心里踏实。
那您看怎么办?孙太后问。
朱瞻墡想了想:不如这样,臣先回长沙,有什么大事,太后随时召臣进京就是。平时的政务,有三杨内阁处理,应该没问题。
孙太后虽然不舍,但也知道朱瞻墡说得有道理。于是她点点头:那就这样吧,不过您要记住,有事随时回来。
朱瞻墡这一走,朝中的那些议论果然消停了。小皇帝朱祁镇在三杨的辅佐下,倒也治理得有模有样。
可谁能想到,更大的麻烦还在后面。
03
正统十四年八月,一个消息传到长沙,把朱瞻墡给震得够呛。
朱祁镇在土木堡被瓦剌人抓了!
这消息简直比天塌了还要可怕。皇帝被抓了俘虏,这在大明朝可是头一回。朝中文武死了一大半,京城乱成一锅粥。
朱瞻墡还没缓过神来,宫里的太监就风尘仆仆地赶到了长沙。
王爷,太后有旨意。太监跪在地上,声音都在发抖。
朱瞻墡接过圣旨,手也在抖。圣旨上的内容他大概猜得到,可真看到的时候,还是被震住了。
太后诏曰:国难当头,皇上被俘,朝中无主。襄王德高望重,当承大统,以安社稷。
太监还带来了传国玉玺和金符,这意思已经很明白了,让朱瞻墡当皇帝。
朱瞻墡看着这些东西,脑子里乱得很。当皇帝?这个时候当皇帝?这不是往火坑里跳吗?
瓦剌人还在边境耀武扬威,朝中一片混乱,京城随时可能被攻破。这种时候当皇帝,简直就是找死。
可不当皇帝怎么办?大明朝总得有个主心骨啊。
朱瞻墡在房间里踱来踱去,满头大汗。太监跪在地上,也不敢起来,就等着王爷的答复。
突然,朱瞻墡想到了一个人:朱祁钰。
朱祁钰是朱瞻基的次子,郕王,今年23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虽然不是嫡长子,但现在这种情况,也顾不了那么多了。
朱瞻墡拿起笔,开始写奏疏。他要推荐朱祁钰当皇帝,自己绝不出这个头。
写着写着,朱瞻墡的手又开始抖了。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激动。他知道,这一次的选择,将决定大明朝的命运。
外面传来太监催促的声音:王爷,太后还等着回话呢。
朱瞻墡深吸一口气,把奏疏封好。圣旨和金符他供在案上,然后跟太监说:回去告诉太后,就说臣有本奏上。
太监接过奏疏,急匆匆地往京城赶。朱瞻墡站在窗前,看着太监远去的身影,心情复杂得很。这一次,他又拒绝了皇位。但这一次的拒绝,比前两次都要凶险。
奏疏上写得明明白白:
建议立郕王朱祁钰为帝,重用于谦等贤臣,共同抵御外敌。臣愿在长沙为国家祈福,绝不染指皇位。
这份奏疏将改变整个大明朝的走向,而朱瞻墡,再一次选择了退让。
奏疏送到北京,孙太后看完,愣了半天才反应过来。朱瞻墡居然推荐朱祁钰当皇帝!这个建议太大胆了,也太明智了。
孙太后立马召集群臣商议,大部分人都同意朱瞻墡的建议。于是朱祁钰登基,改元景泰,史称明代宗。
朱祁钰一上台,第一件事就是重用于谦。于谦这老头儿不简单,立马组织北京保卫战,把瓦剌人打得落花流水。
朱瞻墡在长沙听到这个消息,长长地松了口气。他的选择是对的,朱祁钰和于谦果然没让他失望。
可朱祁钰当着当着皇帝,就不想还给朱祁镇了。他把太子朱见深废了,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这下朱瞻墡不干了。他给朱祁钰上书:皇上,英宗虽然犯了错,但他的儿子是无辜的。这样做,不符合祖宗家法啊。
朱祁钰看到这封奏疏,心里直犯嘀咕。朱瞻墡的话有道理,可他已经走到这一步了,怎么能回头?
于是朱祁钰装作没看见,继续我行我素。朱瞻墡连续上了几次书,朱祁钰都不理。朱瞻墡知道,劝是劝不动了,只能等着看结果了。
果然,景泰八年,朱祁镇复辟成功,朱祁钰死得不明不白。于谦被杀,朱瞻墡心里一阵难过。于谦是个好人,可惜卷进了这场斗争里。
朱祁镇复辟后,第一件事就是翻出当年朱瞻墡的奏疏。看到朱瞻墡推荐朱祁钰的理由,还有后来劝朱祁钰不要废太子的奏疏,朱祁镇感动得热泪盈眶。
皇叔真是忠臣啊!朱祁镇跟身边的太监说,当年要不是皇叔推荐,朕还回不了这个位子呢。
从那以后,朱瞻墡在朱祁镇心里的地位就不一样了。隔三差五就召他进京,每次都是以侄子的礼节接待,送行都要送到城门外。
04
朱瞻墡这一辈子,活得明白,也活得通透。
他明白什么叫知足,什么叫适可而止。三次皇位送上门,他三次都推掉了,不是因为他不想当皇帝,而是因为他知道当皇帝的代价。
第一次推掉,是因为他知道朱瞻基是正统,自己抢了不合适。第二次推掉,是因为他知道9岁的朱祁镇需要的是辅佐,不是替代。第三次推掉,是因为他知道土木堡之变后,谁当皇帝都是烫手山芋,还不如推个合适的人出去。
这三次选择,看起来是放弃了权力,实际上是保全了自己。朱瞻墡太聪明了,他知道明朝的皇帝都不长寿,而且当皇帝风险太大,一个不小心就是万劫不复。
与其冒险当皇帝,不如安安稳稳当个王爷。王爷有王爷的好处,有地位,有尊荣,有实权,却没有皇帝那么多的责任和风险。
更重要的是,朱瞻墡的每一次选择都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他推荐的人都是合适的人选,他说的话都是为了大明朝好。这样一来,不管谁当皇帝,都得感激他,都得尊敬他。
朱祁镇死后,朱见深当了皇帝,对这位皇叔祖照样毕恭毕敬。朱瞻墡生病,朱见深亲自派太医去看。朱瞻墡过生日,朱见深派人送礼。
成化十四年,朱瞻墡病逝,享年72岁。朱见深听到消息,立马下旨罢朝三天,以示哀悼。这种待遇,在大明朝的藩王里是绝无仅有的。
朱瞻墡的儿子们也因为老爹的英明,个个都得到了善待。明朝的皇帝们把朱瞻墡当成了标杆,告诉其他藩王:你们要学学襄王,人家才是真正的贤王。
到了明朝后期,朝臣们提起朱瞻墡,都是一片赞誉之声。有人说他是天下第一贤王,有人说他是明朝最聪明的王爷。
05
说起朱瞻墡这个人,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三次皇位送到嘴边,三次都推掉了。别人抢破脑袋想当皇帝,他倒好,当皇帝的机会砸脑袋上都躲着走。
可你说他傻吧,人家每次都能精准站队。你说他精吧,人家愣是不贪恋那个位子。
其实啊,朱瞻墡心里门儿清。当皇帝哪有那么好当的?责任大,风险大,还动不动就短命。你看看明朝那些皇帝,哪个活得长的?朱瞻基38岁就没了,朱祁镇也就活了37岁。
朱瞻墡算得精着呢,与其当个短命皇帝,不如当个长寿王爷。王爷该有的荣华富贵一样不少,还没那么多操心事,多划算啊。
更绝的是,他每次推皇位都推得特别有水平。推的人都是合适的人选,说的话都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这样一来,不管谁当皇帝,都得承他的情。
朱祁镇复辟以后,对朱瞻墡那叫一个尊敬。隔三差五就召进京,好吃好喝伺候着,送行都要亲自送到城门外。这待遇,比亲叔叔还亲。
朱见深当皇帝以后,对这位皇叔祖更是毕恭毕敬。朱瞻墡一生病,立马派最好的太医去看。朱瞻墡一过生日,贵重礼品送个不停。
朱瞻墡72岁去世的时候,朱见深罢朝三天表示哀悼。这种规格,就是亲爹死了也不过如此。
朱瞻墡的人生哲学其实很简单:知道什么是自己的,什么不是自己的。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聪明,什么是真正的愚蠢。
他的三次拒绝,表面上看是放弃了机会,实际上是抓住了机会。他放弃的是风险,抓住的是安全。放弃的是短期利益,抓住的是长期利益。放弃的是表面的荣耀,抓住的是真正的尊重。
话说其他那些想当皇帝的王爷,后来下场都不怎么样。朱高煦被朱瞻基收拾了,朱高燧也没好下场。反倒是朱瞻墡这个不争的,活得最滋润,死得最体面。
史实来源查证说明:本文主要依据《明史·诸王传》中关于襄宪王朱瞻墡的记载,结合《明实录》相关卷册内容。朱瞻墡三次拒绝皇位的史实均有史料支撑:第一次为明仁宗驾崩后张太后欲立朱瞻墡,第二次为明宣宗驾崩后部分朝臣建议朱瞻墡摄政,第三次为土木堡之变后孙太后诏立朱瞻墡而其推荐朱祁钰。文中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基于史实进行合理推演,核心史实准确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