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产品展示 >

《论持久战》毛主席指出日本必败,日军看过后是什么反应?

发布日期:2025-10-08 09:13:28|点击次数:116

01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由此拉开序幕。

面对强敌入侵,全国上下同仇敌忾,但在战争的初期阶段,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咄咄逼人的攻势,国内舆论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甚至相互对立的论调:

一种是悲观失望的“亡国论”,另一种则是盲目乐观的“速胜论”。

“亡国论”者认为,日本军力强大、装备精良、战争动员高效,而中国积贫积弱、工业落后、军阀割据,根本无力与日军抗衡,抵抗只会导致亡国灭种,不如早早寻求妥协。

与之相对,“速胜论”者则寄希望于一两次大规模会战就能击溃日军,甚至幻想依靠国际援助迅速赢得战争,对战争的长期性、艰巨性缺乏清醒认识。

这两种论调,一个过于消极,一个过于天真,都极大地干扰了抗战的决心与战略部署。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关头,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中,以冷静的战略眼光、深邃的历史洞察和扎实的实践基础,写下了著名的军事著作——《论持久战》,并于同年7月在《解放》周刊正式发表。

科学分析:中日双方优劣势对比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并没有停留在情绪化的呐喊,而是对中日两国进行了全面、客观、科学的对比分析。他指出:

日本方面:强,但小、短、少。强:军事装备先进,训练有素,战争初期具有很强的攻击力和组织能力。小:国土面积狭小,资源有限,尤其是战略资源如石油、钢铁、橡胶等严重依赖进口。短:战争潜力不足,人力、物力、财力难以支撑长期大规模战争。少:战略纵深不足,一旦陷入持久战,其国内经济与社会将承受巨大压力。中国方面:弱,但大、久、多。弱:工业基础薄弱,军队装备落后,短期内难以与日军正面硬碰硬。大: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有广阔的战略回旋空间。久:人口众多,战争耐力强,能够承受长期战争的消耗。多:有巨大的战争潜力,一旦转入持久战,可以逐步动员全国力量。

三个阶段:清晰预判战争全过程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最具前瞻性的,是他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将必然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战略防御(1937-1938)

日军凭借其初期的军事优势,大举进攻,中国军队以防御为主,进行战略性撤退,保存有生力量。

第二阶段:战略相持(1938-1943)

日军无力继续大规模进攻,战争进入胶着状态,中国军队依托广大国土与民众,进行持久抵抗,逐步积蓄反攻力量。

第三阶段:战略反攻(1943之后)

随着日军力量消耗、国际形势变化,中国将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最终将侵略者赶出中国。

他明确指出:“中国不会亡,也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必然属于中国。”这一论断,不仅驱散了当时弥漫于国内的各种错误思潮,更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抗战的正确方向。

02

1938年7月,《论持久战》在延安的《解放》周刊正式发表。这篇文章不仅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也迅速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日本,成为日本军政高层和情报部门重点关注的对象。

日媒翻译与报道:选择性呈现

日本的主要媒体,如《朝日新闻》《读卖新闻》等,在得知这篇出自中国共产党领袖之手的战略文章后,迅速组织翻译并进行了报道。然而,这些报道往往带有明显的“选择性”。

对于《论持久战》中有关“日本必败”“战争长期化对日本不利”“日军困难将不断加剧”等核心论断,日媒往往刻意淡化、模糊处理,甚至直接删减。但对于“战争将进入相持阶段”“日军无法迅速取胜”“中国将利用广阔国土与人民抵抗”等分析,日媒则基本如实翻译,因为这些内容本身也反映了日军内部部分战略家的担忧。

换句话说,日本媒体想让民众看到的,是一个“虽然困难但日军终将胜利”的叙事,而非“日本正走向注定失败”的预警。

日军高层与情报机构的严肃研究

与媒体不同,日本军政高层、参谋本部、陆军省以及特务机关,对《论持久战》的关注要深入得多。

他们意识到,这并不仅仅是一篇宣传文章,而是一套逻辑严密、预判精准的战争战略。

日本参谋本部、陆军情报部门、汉口军特务部等,都曾组织专门人员对《论持久战》进行解读与分析。他们尤其关注毛泽东对中国抗战三阶段的划分、对“人民战争”的阐述,以及对日军弱点的深刻剖析。日军发现,毛泽东不仅对他们的战略意图洞若观火,还准确预见了他们可能采取的行动及相应的困境。

可以说,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中,以高超的战略思维,将日军的战略“底牌”一一揭开,并公之于众。而日军即便看懂了,也无力改变自身的困境。

03

日军在研究《论持久战》后,逐渐意识到,毛泽东不仅看透了他们的战略,还精准指出了日本在这场战争中的“致命伤”。

1. 毛泽东指出日本的“四大弱点”

国土与资源有限: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狭小,资源极度依赖外部输入,尤其是石油、钢铁等战略物资。一旦战争进入持久状态,其国内经济将迅速陷入困境。兵力与战线分散:日本虽拥有一支现代化军队,但其总兵力有限,随着战线的拉长,其兵力部署捉襟见肘,难以同时控制广袤的中国领土。无法赢得民心:日军在占领区实行残暴统治,烧杀抢掠,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毛泽东指出,战争不仅是军事的较量,更是民心的争夺,而日军在这方面完全处于劣势。战争潜力不足:日本国内的工业与经济体系虽然较为发达,但无法承受长期大规模战争的消耗,尤其是在国际社会逐渐对其实施资源封锁的情况下,其战争潜力迅速下降。

2. 毛泽东预言了日军的“战略困局”

毛泽东不仅指出了日本的弱点,还准确预言了日军可能采取的战略,并分析了这些战略的不可持续性。

比如,日军试图通过迅速占领中国主要城市与交通线来迫使中国政府屈服,但毛泽东指出,这只会让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而日军将发现自己“占领了土地,却控制不了人民”。毛泽东还预言,日军将不得不分兵驻守广大的占领区,从而陷入“兵力分散、顾此失彼”的困境,而这正是后来日军在华北、华中等地频频遭遇游击战袭击的根本原因。

3. 游击战与人民战争:日军无法破解的“终极难题”

尤为令日军感到焦虑的,是毛泽东对“游击战”的深刻论述,以及他提出的“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战略思想。

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不仅是正规军的对抗,更是全体人民参与的总体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使日军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日军虽然多次对根据地进行“扫荡”与“清剿”,甚至推行“三光政策”(烧光、杀光、抢光),但始终无法消灭中共的抗日武装,反而使自身陷入消耗战,士气日益低落。

04

尽管日军通过研究,已经意识到《论持久战》所描述的许多问题真实存在,甚至与他们内部的某些战略预判不谋而合,但他们却始终无法摆脱自身的困境,最终一步步走向失败。

1. 日本军政矛盾,战略摇摆不定

日本军部内部存在严重的意见分歧:激进派主张速战速决,希望短期内通过大规模军事行动迫使中国投降;而温和派则意识到战争可能长期化,主张巩固占领区、扶持伪政权。这种战略摇摆,使得日军在战争初期盲目冒进,而在进入相持阶段后又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始终无法制定并坚持一套统一而有效的战略。

2. 无法破解“民心向背”的最大难题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深刻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中国共产党通过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赢得了广大农民和普通民众的支持。而日军则因暴行累累、统治残暴,彻底失去了民心。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历史规律面前,日军的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3. 历史的印证:日本一步步走向预言中的失败

1938年武汉会战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被迫停止大规模进攻,转而采取守势,战争态势与毛泽东的预判几乎完全一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更是陷入两线作战的泥潭,资源枯竭、国内经济崩溃、士兵厌战情绪高涨。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终胜利。这一结局,与《论持久战》早在1938年所做的战略预判完全吻合。

结语:为什么《论持久战》是穿透历史的战略之光?

《论持久战》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更是一部思想巨著。它以科学的分析、严密的逻辑、深邃的洞察,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指明了中国必胜、日本必败的历史必然。

它告诉世人:

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更取决于战略思想、民心向背与意志毅力;真正的强者,不是靠一时的武力,而是靠正确的道路、广泛的动员与持久的力量;在历史的大棋局中,真正的高手,不仅能预见未来,更能以清晰的战略引导现实走向胜利。

日军看懂了《论持久战》,却无力改变其自身的结构性矛盾;他们研究它,却始终找不到破解之道。这,正是《论持久战》作为“最强阳谋”的伟大与不朽之处。

正如毛泽东所言:

“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这,就是《论持久战》给予历史与未来的最深刻启示。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