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暑礁的故事得从南海腹地说起。
这片深蓝海域上突然冒出来的现代化岛屿,简直像变魔术——谁能想到二十年前这儿还是块涨潮就看不见的珊瑚礁?
现在可不一样了,地下藏着能养活六万人的淡水,填海造出来的地方抵得上三个澳门,这背后藏着多少惊心动魄的往事啊。
咱得先聊聊那个让永暑礁真正站住脚的人。
龚允冲这名字在守岛官兵心里分量可不轻。
千禧年那会儿,他带着海军工程队在礁盘上立主权碑的场景,老照片里还能看到烈日把官兵们的迷彩服晒得泛白。
当时他担任海南某海军基地副司令员,接到的任务简单又沉重:让中国在南海扎下根。
那年头南海可不太平,几个邻国为岛礁争得面红耳赤。
1987年专家们坐着考察船在南沙转悠了半个多月,最终铅笔圈定了永暑礁——这地方卡着国际航道的咽喉,观测站建在这儿,等于在南海心脏装了监控探头。
第二年开春,九艘大船拉着钢筋水泥从湛江港出发。
海上漂了五天五夜,等看到永暑礁时,好些水手嗓子都喊哑了。
施工队刚支起脚手架,麻烦就找上门了。
外军舰船在附近转悠,有次差点撞上我们的补给船。
最紧张那晚,龚允冲带着官兵抱着设备泡在齐腰深的海水里,硬是没让施工中断。
这场对峙后来被写成报告时只用“短暂摩擦”四个字带过,但守礁的老兵都知道,那会儿要是退半步,现在南沙的格局怕是另一番模样。
立主权碑这事听着简单,在茫茫大海上可不容易。
礁盘上连块像样的石头都难找,龚允冲偏带着战士用建观测站剩下的边角料,愣是拼出两米高的碑体。
水泥搅拌全靠人力,海水溅到混凝土里就影响凝固,官兵们拿身体围成挡浪墙。
最绝的是碑顶镶嵌的中国地图,有个战士献出了珍藏的有机玻璃,用砂纸磨了三天才磨出心形轮廓。
2000年5月23日碑体落成时,龚允冲摸着侧面“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立”的刻字,喉结滚动了好几下没说出话。
这座碑后来成了台风天的定心丸——有年十四级台风过后,码头护栏全卷走了,就这碑连道裂纹都没有。
守礁官兵的苦外人很难想象。
早期补给船三个月才来一趟,遇上风浪还得延期。
有次台风困岛,二十多人分吃三颗白菜熬了八天。
龚允冲在礁上搞出“巴掌菜园”的事迹后来被拍成纪录片,瓦楞纸箱铺层珊瑚砂就能种萝卜苗。
更绝的是他带人用罐头盒养海藻,枯燥的礁盘生活愣是折腾出生态循环系统。
现在岛上绿树成荫的苗圃,最早就是龚允冲用探亲行李捎来的三包种子起的头。
时间快进到2014年夏天,几艘钢铁巨兽开进永暑礁海域。
“天鲸号”挖泥船伸出的管道比油桶还粗,海底泥沙像条黄龙腾空而起。
工人们三班倒连轴转,礁盘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扩张。
有老工程师在监控室盯着沉降数据,七个月没下船——珊瑚礁地基不比陆地,填上去的沙层可能突然塌陷。
到2015年春天,礁盘面积暴涨三十多倍,三千米机场跑道横空出世时,连设计院的年轻人都抱着图纸哭出声。
最神奇的转折发生在2020年。
广州来的科考队原本在钻探地质样本,钻头下到三十米突然卡住。
徐和华教授刚凑近查看,一股清泉“噗”地喷了他满脸。
尝到舌尖那刻老教授直接蹦起来:“甜的!是淡水!”整个营地炸了锅。
后来解密报告显示,珊瑚岛特有的“淡水透镜体”结构让雨水在礁盘内部形成巨型水库。
年均1300毫米降雨渗入珊瑚砂层,日积月累竟存下百万吨级淡水资源。
有网友算过账:按每人每天三瓶水的量,这水够六万人敞开喝。
岛上从此告别了用军舰运矿泉水的历史,去年还搞出无土栽培基地,黄瓜西红柿现摘现吃。
如今的永暑岛早不是军事禁区那么简单。
清晨六点,万吨货轮鸣着汽笛靠港卸货;午后跑道上一架运-20运输机刚带走换防官兵;黄昏的篮球场上,穿体能服的小伙子和穿花衬衫的渔民混在一起打球。
最热闹是岛西头的海鲜市场,渔获刚上岸就被抢购一空。
三沙市设区挂牌那天,老渔民王大爷用卫星电视看直播,看到“南沙区人民政府”的铜牌时,拿烟的手直哆嗦:“当年我在这片遇险漂了两天两夜,现在岛上连三甲医院都有了!”
战略价值更不必说。
去年红海局势紧张时,永暑岛驻军举行过实弹演习。
红旗-9导弹发射车在椰林间机动,歼-11战机挂弹出击全程不到二十分钟。
军事论坛上有人贴过对比图:同样应对南海突发状况,十年前舰队从海南出发要三十多小时,现在永暑岛驻军喝杯茶的功夫就能升空拦截。
更别说和美济、渚碧两岛构成的铁三角,把整个南沙核心区罩得严严实实。
争议当然免不了。
外媒总炒作填海破坏生态,可中科院去年发布的珊瑚礁监测报告显示,永暑岛周边生物多样性反增三成。
倒是越南渔船经常越界捞捕,有次被海警船拦下,渔民居然举着中文标语喊“要买淡水”——他们那边岛屿苦咸水久矣。
永暑医院收治过不少这样的渔民,有个越南孩子阑尾炎手术康复后,他父亲用塑料瓶装了岛上的淡水带回去,说这水能保佑平安。
站在今天看未来,永暑岛的潜力才露冰山一角。
地质学家在附近海盆发现的可燃冰储量,据说够全国用百年;规划中的海洋牧场已经开始培育珍稀鱼种;上月还有旅游博主直播深海潜水,镜头里斑斓的珊瑚丛间游过小丑鱼。
最让人期待的是海南自贸港政策向南海延伸的传闻,真要有那天,现在停渔船的港湾怕是要变身游轮母港了。
夕阳又一次染红主权碑时,总能看到老兵来献花。
碑文被海风打磨得有些模糊,但顶部那颗“中国心”依然亮得晃眼。
有个守岛二十年的老兵说过掏心窝的话:“当年龚司令带我们种活第一棵椰子树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事能成。
”如今永暑岛淡水汩汩流淌的声音,像极了当年立碑时水泥凝固的声响,都是时间给奋斗者最好的回响。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