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产品展示 >

中国60年力撑巴铁,并非只为钳制印度?毛主席战略曾牵制百万大军

发布日期:2025-07-25 02:20:18|点击次数:181

自1947年印巴分治至今,印度与巴基斯坦在武力上对峙已长达78年,其间共经历了三次规模庞大的冲突。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自1965年的第二次印巴战争起,中国始终坚定地站在巴基斯坦一边,半个世纪以来,其立场未曾有任何动摇。

每当巴基斯坦遭遇困境,我国总是伸出援手,无论是经济上的支持,还是提供先进的军事装备,甚至是在边境派遣军队,以武力形式敦促印军停止冲突。一贯坚持“不结盟”政策的中国,却将巴基斯坦视为亲密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

选择巴基斯坦,难道仅仅是为了在战略上对印度形成牵制?抑或,1962年,我国曾发起一场针对印度的自卫反击战,并最终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因此,仅从军事角度来看,印度难以掀起太大的波澜,自然也就无需耗费过多精力,去制定一套“以巴基斯坦制约印度”的策略。

中巴关系的精髓,实则源于毛主席针对南亚所规划的全方位战略。正因这一国家大政方针,新中国得以顺利冲破美苏冷战所形成的全球封锁圈,甚至在面临内忧外患的严峻时刻,无需动用武力便巧妙地平衡了百万敌军的力量。

一、“美国搞的东南亚条约,让我们很不高兴”

1947年,印度成功驱逐了英国殖民统治,然而这一举动却导致国家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境地。

英国最后一任驻印度总督蒙巴顿,在关键时刻提出了《蒙巴顿计划》,将原先的英属印度分割为印度与巴基斯坦两个独立国家。此外,他特别指出了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克什米尔地区,并规定该地区的主权归属由当地王公领地自行决定,可以选择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亦或选择独立自治。

蒙巴顿

将国家分割治理,故意留下争议区域引发两国争夺,这种策略堪称高明的谋略。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冲突中持续损耗,届时若欲寻求生机,不得不重新依赖西方势力。

之后的事实也确实如此。

1947年6月,《蒙巴顿方案》正式公布,然而仅仅四个月之后,第一次印巴战争便爆发了,其导火索正是克什米尔的主权归属问题。这场战争持续了近两年。尽管在印巴双方均遭受重创并达成停火协议后,克什米尔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两国分别占据了该地区的一部分,但火药桶的潜在危险依然存在。

在实力对比中处于劣势的巴基斯坦,此刻已深刻认识到,若要对抗印度,唯有寻求外部援助。1949年,在印巴战争落幕仅数月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这一事件对巴基斯坦而言,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

毛主席对巴基斯坦主动展现的友好态度给予了高度重视,他亲自执笔撰写外交文件,最终促成了两国间的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我国致力于拓展外交新局面,而巴基斯坦正寻求周边国家的支持,这原本是一段互利共赢的佳话。然而,谁也没有料到,西方国家对南亚地区的再度干预,使得所有努力都化为泡影。

1953年5月,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不期而至,访问了巴基斯坦。次年9月,巴基斯坦正式声明,决定加入由美国主导的《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该条约由八个国家共同构成,其中包括亚洲的巴基斯坦、泰国以及菲律宾,此外还有美国、法国、英国和澳大利亚。

集体防务的口号虽响,然而这些相隔遥远的国家,又有什么共同的敌人需要联合抵御呢?不过是一些被美国挑唆的东南亚国家,试图从地理位置上限制中国的扩张而已。

次年九月,巴基斯坦正式加入了《巴格达条约》,此举标志着其正式成为美国阵营中的一员。面对此情此景,苏联并未坐视不管,反而加强了对于印度的支持力度。冷战的风暴席卷了整个南亚大陆,影响深远。

巴基斯坦的突然转变让毛主席感到意外,然而在关键时刻,他仍旧保持了冷静,并未对巴基斯坦进行外交上的指责。当时,毛主席对国际形势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指出,巴基斯坦、泰国、菲律宾之所以选择站在西方阵营,一方面是因为它们受到了美国的操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们对中国缺乏足够的了解,内心存在一定的恐惧感。

“只要有可能,我们就争取搞好同他们的关系”。

这是主席的原话。

邻国若行不义,我国亦当坚守道义。将巴基斯坦纳入东南亚条约组织,未必会造成严重后果,只要两国保持和平,待相互信任建立后,甚至可共同壮大,从内部对美英等国家施加影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国若能展现大国责任,又何必担忧无法将敌人转化为朋友?

毛主席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1955年,毛主席就曾在接见巴基斯坦驻华大使时说:

美国在亚洲发起了一项名为东南亚条约的协议,这一举动让我们感到极不愉快。美国为何要远离本土,在如此遥远的地方推动这项条约?其真实意图究竟是什么?

当然,毛主席继而坦诚的表达了中国的态度:

中国与巴基斯坦同属东方国度,这两个国家拥有诸多相似之处,它们在历史上都曾遭受过西方势力的欺凌。中巴两国之间未曾发生过战争,目前亦无任何纠纷,理应携手成为亲密的伙伴。

中国的胸怀让巴基斯坦深感触动。然而,在那个国际局势下,众多小国被迫卷入美苏冷战的风波,不得不被迫站在两大阵营中的一边。面对选择中立立场的中国,巴基斯坦却缺乏与之结盟的胆识。

此后,一场剧烈的变化再次笼罩了南亚地区,使得局势变得扑朔迷离,这场变化便是1965年爆发的第二次印巴战争。

二、“中国不介入印巴争端决,不等于不问是非”

1965年8月,克什米尔问题再次引发印巴冲突,两国战争一触即发。此次战争,美苏两大国的介入使得局势愈发失控。苏联公然向印度提供武器支持,而美国作为巴基斯坦的盟友,却对印巴双方实施全面禁运,显然意图让两国陷入绝境。

巴基斯坦的军事装备几乎完全仰赖美国的供应,一旦失去了这一补给渠道,其武器和弹药储备便日渐告急,战败似乎已不可避免。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巴基斯坦再次将目光投向了中国,迫切地请求毛主席介入,以调解印巴之间的分歧。

其实早在战争之前,中国就给过巴基斯坦承诺:

首先,一旦印度对巴基斯坦发起攻击,将军队部署至巴国境内,中国必定不会置身事外。

其次,若印军趁机对中国进行骚扰,那么我国军队亦有可能反击,进攻印度并直取其首都德里,这并非完全不可能实现。

9月7日,紧随印度发动攻势的次日,我国迅速发表严正声明,一方面对美苏两国在印巴冲突中偏袒印度的行径予以公开谴责,另一方面则明确表态,坚定支持巴基斯坦抵抗印度的侵略,致力于维护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

涉及众多国家且影响广泛,北京经过多次讨论,仍未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最终,毛主席作出决策,下令边防部队立即集结,若印军继续扩大领土要求,便从与印度接壤的最前沿地区直接出境进行战斗,不得有任何犹豫。

毛主席的立场非常清晰,印巴两国若有分歧,我国将保持中立,不介入其中。然而,若你方战争规模过大,导致整个南亚地区陷入混乱,进而威胁到我国边防的安全,那么我们便不能对此置之不理。

“中国不介入印巴争端,不等于不问是非。”

9月19日,中国边防部队在我国的西段中印边境,成功击退了非法越境的印军小股部队。随后,我军继续推进,抵达了里拉、卓拉、东巨拉、乃堆拉等四个山口,迫使印军不得不放弃在我国境内擅自构筑的56处军事设施,并在慌乱中撤退。

在派遣军队的同时,我国还对巴基斯坦给予了重要的军事支持,这其中包括直接从现役部队中挑选并调拨了一部分T-59坦克以及米格-19战斗机,用以增强巴军的战斗力。

中国此举出人意料,使得美国和苏联两国深感震惊,急忙着手退出。鉴于1962年的历史教训,印度亦不敢对中国轻举妄动,经过深思熟虑,最终选择撤军。

这一次的战争创痛,也让巴基斯坦开始反思。

自20世纪50年代起,巴基斯坦便全面倚赖美国的军事和经济支持,为此不惜付出巨大代价,与西方国家签订了众多防御性协议。然而,当战争真正爆发时,美国却出尔反尔,不仅对巴基斯坦实施全面封锁,甚至连之前承诺的武器也故意拖延不交付,任由巴基斯坦在战场上遭受重创,领土不断丢失。

相较之下,中国堪称一个言行一致的“可靠”盟友。即便两国间并无军事同盟,但在面临危机的时刻,北京始终未曾让巴基斯坦感到失望。正得益于毛主席所发起的对印度的迅速反击,才使得濒临全军覆灭的巴基斯坦得以保全。

在印巴双方实现停火之后,巴基斯坦派遣了特使,特地前往我国首都北京,向我国表达了对我国支持的感激之情。紧接着,巴方又小心翼翼地提出了一个请求:期望我国能协助他们,按照往昔丝绸之路的路线,共同建设一条连接两国的新公路。

毛主席虽然清楚在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修建道路的艰巨性,然而,从加强两国友好关系和突破超级大国的封锁这一战略高度出发,他还是决定接受这一挑战。

至1968年,我国所建东段公路已全线竣工,而巴方负责的西段公路建设却进度迟缓,仅完成了25公里的工程。鉴于承担如此艰巨的基础设施建设力不从心,巴基斯坦无奈之下只得再次向我国寻求援助,并请求我国筑路队入境施工,同时请求我国提供3亿元人民币的援建资金。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啊!但毛主席却没有任何犹豫:

“这是巴基斯坦兄弟需要我们的时候,就给上5个亿吧!”

也正是这一条公路,让巴基斯坦自此走进了中国的怀抱。

三、”巴基斯坦是我们通往北京的关键环节“

毛主席为何要力撑巴基斯坦?倾尽全力的帮衬,到底值不值得?

答案肯定是值得的,因为有付出,就会有回报。

从1965年至1971年,巴基斯坦连续多届在联合国大会上担任提案国角色,力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益于第三世界国家的齐心协力,中国终于重返联合国,自此正式与美苏站在了对立面。

在1969年,巴基斯坦完成了一项重要任务,即为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铺设了桥梁。美国总统尼克松表达了愿意与中国接触的意愿,这一信息是通过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传达给中国的。在尼克松访华前的准备工作,也都是通过所谓的“巴基斯坦渠道”与中国进行的沟通。

正如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所说:

巴基斯坦地处我们通往北京的必经之路,同时,它也是我国最为紧密的伙伴国家之一。

1976年5月,毛主席年事已高,身体每况愈下。他行动不便,连言语交流也显得吃力。医生曾建议他不宜再从事工作。然而,在27日的傍晚,正在服用安眠药准备休息的毛主席,得知巴基斯坦的布托总理及其夫人即将前来拜访。

毛主席并未拒绝,他身着宽大的衣物,脚踩布鞋,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勉力站立于原地,与客人握手。落座后,他将头后仰倚靠在沙发上,喘息着,艰难地询问巴基斯坦国内的状况是否安好。

布托很是感动,一再强调说:

我国得益于中国无私的援助,实现了显著的进步。尽管来自某些霸权国家的压力颇为沉重,但在中国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感受到了压力的缓解。

这次会面仅仅持续了十多分钟,堪称主席会见外宾中最短暂的一次,交谈内容也极为简略,仅寥寥数语。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竟然成为了毛主席最后一次与外宾的见面。他实际上是在用行动在告知后人,要重视和巴基斯坦的关系。

实际上,众多西方及印度的观察者普遍持有这样的观点:中国与巴基斯坦关系亲密,其根本原因在于两国面临共同的对手——印度。他们甚至进一步指出,印度这一因素构成了中巴关系牢固的基础之一。

探究毛主席针对南亚的全面战略部署,我们不难察觉其中蕴含着两个至关重要的考量因素:

一是坚决的支持巴基斯坦。

二是努力实行与印度的和平共处。

没错,毛主席并未效仿美国与苏联,屡次利用印巴之间的矛盾,扶持一方并打压另一方,从而试图对南亚进行渗透和控制。我国的策略从未是战争,而是追求和平共处。我国对南亚的整体战略,是在不损害与巴基斯坦的友好关系的基础上,加强同印度的联系,重视国家间关系的平衡与务实。

毛主席未允准印度对巴基斯坦发起攻击,其目的在于防止南亚地区诞生一个超级强国,从而对我国的边防安全构成直接威胁。然而,毛主席亦不会赞同巴基斯坦对印度采取军事行动。唯有确保南亚乃至整个东南亚各国间的力量均衡,相互制衡,我国的大西南地区方能保持稳定,我国的外交局势也才能得以拓展。

而且尤为关键的是,在面临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及台海地区多次紧张局势的背景下,东南亚地区扮演了关键缓冲器的角色。有了巴基斯坦的存在,印度不敢轻易采取行动,苏联百万雄师驻扎北方,也不敢轻易对中国发动单方面战争。而越南的加入,使得美国在东南海域留下了一个无法弥补的空缺,从而永远无法对中国实施全面封锁。

真正的国际外交之精髓,并非着眼于短期的得与失,而在于深刻洞察历史发展的脉络。毛主席的卓越远见,在于通过与其他小国的交往,成功破解了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严密封锁,为中国开辟了一条通往国际外交的宽广道路。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