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副总统万斯公开考虑对中国加征新关税时,很多人以为一场熟悉的能源对峙即将上演。但事情的走向出乎意料,华盛顿的威胁话音未落,北京方面的一系列动作,不仅化解了眼前的压力,更揭示了这场博弈背后完全不同的逻辑。
美国的理由是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这套说辞与不久前对印度突然加征关税的理由几乎一模一样。然而,万斯自己也承认,处理中国问题比印度“要更复杂”。这句意味深长的话,与其说是威胁,不如说暴露了美方行动前的犹豫。
威胁的底气从何而来
就在美国财长贝森特甩出“最后通牒”,声称若中国继续进口俄油将面临100%惩罚性关税时,中国海关次日公布的数据让这一威胁显得苍白无力。数据显示,7月份俄罗斯原油占中国进口总量的比例飙升至23%,创下历史新高。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的制裁大棒似乎先打到了自己身上。有报道指出,同一时期,美国企业通过哈萨克斯坦中转进口的俄罗斯石油量激增了40%。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甚至嘲讽这种行为是“制裁版的掩耳盗铃”。
白宫的逻辑链条在国内也面临挑战。当时美国通胀率已高达4.9%,若真的对中国商品全面加征关税,分析认为将直接把美国民众的生活成本推高30%。这种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做法,让关税威胁的实际可操作性大打折扣。
舆论场上的双重回击
面对压力,中国的反击并没有局限在能源领域。在万斯的威胁发出后不到20小时,《人民日报》头版刊发题为《能源安全岂容霸凌》的社论,直接向全球挑明了美国的双重标准。
社论尖锐地指出,就在美国政客大谈脱钩断链的同时,美企对华投资却同比增长了34%。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前脚刚在北京宣布扩建上海研发中心,后脚华盛顿就挥舞起了关税大棒,这种矛盾的做法让外界看得一清二楚。
几乎在同一时间,官方媒体“玉渊谭天”发表了一篇独家观察文章,标题直指《美国如何给芯片安“后门”》。这篇文章发布的时机非常微妙,恰逢美国解除了英伟达H20芯片对华的出口限制。
文章直接点名了H20芯片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引述了美国政府曾公开要求本国企业在芯片中预留“后门”的先例。《人民日报》也紧随其后发文,直接向英伟达发问:“让我怎么相信你”。这一套组合拳,瞬间将舆论焦点从石油贸易转移到了科技安全。
科技命脉上的精准反制
如果说舆论战是隔空喊话,那么在科技领域的反制则是实实在在的釜底抽薪。这一招精准地打在了美国的钱袋子和产业链上。对英伟达这样的公司而言,中国市场是其利润的重要来源,H20芯片正是其为绕开限制、抢占中国市场而专门研发的产品。
官方媒体的提醒,无疑是在告诫中国企业和数据中心,必须警惕H20芯片潜在的风险。一旦中国市场对该芯片形成集体抵制,英伟达上百亿美元的生意可能就此泡汤。这不仅是经济损失,更是对其市场策略的沉重打击。
更致命的一击来自稀土领域。当万斯的团队还在盘算石油禁令时,中国稀土行业协会同步更新了出口管制清单,将“军用级高纯”的镓、锗产品纳入其中。这一举措直接卡住了美国F-35战机雷达生产线的脖子。
很快,美国雷神公司就发布公告,称导弹交付将因此延迟6个月。与此同时,中国海关对美企的稀土出口许可证审批周期,也从常规时间延长至120天。华尔街迅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毕竟中国控制着全球92%的稀土永磁体产能,而德州仪器这类芯片巨头的相关库存仅能维持8周。
全球格局下的此消彼长
这场博弈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清晰地反映了全球盟友体系的松动。当万斯呼吁欧洲联手封锁俄罗斯石油时,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却宣布斥资100亿欧元,在湛江建设一体化基地,并计划直接使用俄罗斯的天然气作为原料。
法国道达尔能源也被曝出通过阿联酋中转,每年进口高达1200万吨的俄罗斯石油。而此前被美国施压的印度,更是用行动表明了立场。其对俄罗斯石油的进口量暴涨400%,印度外长苏杰生更是公开表态:“印度只遵守联合国制裁,不承认单边禁令”。
美国的传统能源威慑力正在失效。万斯或许没有预料到,青岛的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刚刚完成扩容,战略储备已跃升至128天。更让他想不到的是,中国在塔里木盆地投产的全球首座钍基熔盐堆核电站,已将中国的原油战略依赖度降至48%。
结语
回看整个事件,中国的应对策略展现出一种成熟和自信。它没有陷入对方预设的战场,在能源问题上硬碰硬,而是跳出棋盘,在科技、稀土、舆论等多个维度同时展开反击。这不仅仅是“见招拆招”,更是一种主动布局。
这一系列操作清晰地传递出一个信号:单边主义和极限施压的老套路,在今天这个相互依存的世界里,效果已经大打折扣。任何国家在试图限制别人发展之前,都必须先掂量一下,自己是否也存在被反过来制约的地方。青岛港那艘卸下原油的轮船,或许只是一个缩影,它标志着一个靠自主创新和多元化合作争取发展空间的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