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1 年楼市高烧的顶点,无数家庭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许,毅然决然地投身于购房大军。一位满心期待迎接新生命的妈妈,便是这股浪潮中的一员。她与家人不惜掏空多年积攒的积蓄,甚至背负上沉重的债务,购入一套二手房。在她的想象中,这将是孩子温暖的成长港湾,是幸福生活的新起点。
然而,世事难料,楼市风云突变,如今房价一路下行,无情的现实如同一记重锤,狠狠砸在这些高位接盘者的心头。房子的市值已然低于银行的剩余贷款,每月 7000 元的房贷,就像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压得她喘不过气来,陷入了两难的绝境:继续还贷,经济压力不堪重负;选择断供,又对未知的后果充满恐惧。这种 “房贷高于房价” 的困局,绝非个别人的遭遇,在当下楼市深度调整的大环境下,正像阴霾一般笼罩着众多在高位匆忙上车的购房者。
2025 年,楼市的调整仍在持续,“资不抵债” 的现象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据财联社 4 月 15 日消息,2025 年一季度,全国法拍市场挂拍各类法拍房源数量(剔除重复后)为 21.7 万套,相较于 2024 年一季度的 21.5 万套,增长了约 1.4% 。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出,市场上因各种因素(其中房贷压力导致的断供是重要因素之一)进入法拍流程的房产数量在持续攀升。进入 4 月,全国法拍房市场形势依旧严峻,新增挂拍 3.04 万套,虽然同比下降 11%,但这背后反映出的市场流动性问题以及部分购房者面临的经济困境,依旧不容忽视。
与此同时,法拍房的成交率和折价率等关键数据,也揭示了市场的复杂态势。2025 年 4 月,全国法拍房成交率急剧下跌至 16%,上海、杭州等重点城市的成交率更是不足 20% 。这意味着,大量涌入法拍市场的房屋,难以顺利找到买家,市场对房产的有效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明显萎缩。而从折价率来看,4 月法拍房挂拍折价率为 27.8%,成交折价率达 31.3% ,两者差距缩小至 3.6 个百分点。这一变化表明,在市场深度调整的过程中,买卖双方对于房产实际价值的判断和认知正在逐渐趋于理性,房产价格也在交易中被重新审视和定位。
一旦购房者无奈选择断供,一系列严重且连锁的后果便会如影随形。从法律层面来看,房子作为贷款的抵押物,当购房者停止还贷,银行通常会在 3 至 6 个月后启动法律诉讼程序。2025 年 5 月 27 日,上海一处法拍房资产引发了广泛关注,这处位于长宁区新华路 329 弄 30 号 1 幢及 2 幢的花园住宅,总建筑面积为 535 平方米,起拍价高达 2.5 亿元,折合单价 46.73 万元 / 平方米。经过两名竞买人 19 轮激烈竞价,最终以 2.7 亿元成交,成交单价飙升至 50.46 万元 / 平方米 。
虽然这是一个高价成交的特殊案例,但在法拍房市场中,更多的情况是成交价远低于预期。例如,若一套房产的法拍成交价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原房主仍需承担剩余债务。早在 2021 年,澎湃新闻就报道过类似案例,一套涉及 2015 年贷款的房产在法拍后,原房主依旧背负着巨额欠款。即便到了 2025 年,这种情况在现实中依然屡见不鲜。
断供带来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层面的债务延续,更会对个人征信造成近乎毁灭性的打击。2025 年 5 月,广州一位在 2021 年购房的业主,就因断供被列入失信名单。此后,他不仅无法正常申请贷款、办理信用卡,连乘坐高铁、飞机等日常出行都受到了严格限制。更为严重的是,孩子在申请私立学校时,也因 “家长征信异常” 这一原因,遭到了无情拒绝。个人征信一旦受损,犹如给自己的生活套上了沉重的枷锁,将对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长期且深远的负面影响,极大地限制个人在金融领域以及社会活动中的空间。
在当下楼市充满变数的环境中,大家认为购房者在面临 “房贷高于房价” 困境时,是该坚守等待市场回暖,还是果断采取行动置换房产?又或者有其他更好的应对策略?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一起探讨这场楼市困局中的破局之道!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