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产品展示 >

战火纷飞下,民国眷侣“梁思成与林徽因”爱情故事

发布日期:2025-08-03 07:00:45|点击次数:142

1945年9月,英国国家博物馆馆长捷因在费慰梅的陪同下来到李庄考察,住在考古学家李济家中。中秋节这天,李济特意邀请梁思成和费慰梅共进晚餐。

卧病在床的林徽因写了一封婉拒信,字里行间透着夫妻情深:"至于找思成及费太太过去吃晚饭事,如果不是中秋我想我一定替他们答应下来。因为是中秋,而思成同我两人已多年中秋不在一起,这次颇想在家里吃晚饭,所以已做了四五个菜等他。不要笑我们。"

这温馨的一幕,发生在1938-1945年的抗战岁月里。

彼时的他们早已褪去昔日的光环,在贫病交加中艰难度日。

特别是1945年,经过八年战乱的摧残,林徽因的肺病已经病入膏肓。

在这样的困境中,他们依然能像新婚燕尔般恩爱如初,实属难得。

战乱年代的贫苦生活往往会让夫妻感情日渐消磨,正如1943年林徽因在给费正清的信中提到的,李庄的知识分子家庭常常因为生活困顿而争吵不休。

但梁思成却对费慰梅说:"我的薪水只够我家吃的,但我们为能过这样的好日子而很满意。我的迷人的病妻因为我们仍能不动摇地干我们的工作而感到高兴。"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病弱的林徽因推掉了朋友的邀约,在李庄简陋的住所里精心准备了四五个菜,一心等着丈夫回家团圆。

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这样平凡而真挚的相守,格外令人动容。

1945年后,梁思成和林徽因终于离开四川李庄,结束了抗战时期的艰难岁月。

但重回平静生活的两人,都已饱受病痛折磨。

林徽因常常半开玩笑地称自己和梁思成是"难夫难妇"、"难兄难弟"。

这看似轻松的玩笑里,藏着说不尽的心酸,又透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更饱含着相濡以沫的深情。

他们相互扶持、相依为命的样子,让每个亲眼目睹的人都深受感动。

建筑学家陈占祥的女儿陈愉庆就曾生动地记录下这对"难夫难妇"的生活点滴。

20世纪50年代,年幼的陈愉庆经常随父母去梁家参加下午茶会。

那时正值建国初期,清华大学教职工宿舍条件简陋,没有暖气。

梁家住的老房子又高又大,冬天要烧三四个炉子才能勉强维持室内温度。

这对体弱多病的林徽因来说至关重要——室内温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她的健康状况。

梁思成二话不说,主动承担起了照看炉子的重任。

就这样,梁家的生活场景,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每一个细微举动,都深深烙印在那个小女孩的记忆里。

几十年后,年过半百的陈愉庆在回忆录中依然清晰地记着这些温暖的细节。

我望着梁先生亲自打开炉筒上方的炉门,一铲一铲地往里添着煤块。那间卧室的取暖炉子很高,至少有一米二左右,梁伯伯看上去非常吃力。我悄悄问父亲:"为什么不让阿旺娘帮忙?连我也可以帮忙的。"父亲轻声告诉我:"梁伯伯说了,炉火是徽因妈妈的命,稍一着凉就有危险。梁伯伯一直是亲自侍弄炉子,别人弄炉子他不放心。"这么多年了,都是他自己动手。时刻监视煤火的燃烧情况,决不能让煤块烧乏了。其实他自己也患着多种疾病——由于脊髓灰质炎,常年穿着钢背心。但他还是竭尽全力地呵护着跟自己一样多病的妻子。

陈愉庆还特别回忆了梁思成为林徽因打针的感人场景:

正说着,梁先生走过来,从客厅炉子上一只蒸锅的金属盒子里,用镊子夹出消过毒的针头针管,放进一只白搪瓷的腰形盘子里。"又该打针了?"父亲问。梁先生抬腕看看表,点点头。梁先生拿着注射器进卧室了。无论是静脉注射还是肌肉注射,梁先生都技艺精湛,水平与专业护士不相上下,那都是长年照顾妻子练就的本领。林徽因体弱,切除过一只肾脏,有时忽然无名火起,易躁易怒,情绪激动。但梁先生永远不愠不火,轻声细语,耐心安抚。为了怕主人误会,他和父母聊了很多关于中医的医理,说起阴虚阳亢患者常有的症状。他说,健康人往往不能体会病人的状况,我也是病人,对此有切肤之痛。物质决定精神,脏器的器质性病变,真的会改变人的脾气性格,那就是病,很难用理智控制的,不然病人和健康人就没区别了......梁先生在我家常谈起他对疾病的感受,仿佛多少难言之痛都被他对妻子博大深厚的爱意融化了。

寒冬里的清华园北风呼啸,而梁家的炉火却在梁思成的精心照料下始终温暖如春。

那跳动的火焰,不仅驱散了屋内的寒意,更映照出一对患难夫妻相守相依的深情。

陈愉庆的母亲,陈占祥的夫人曾动情地说:"我这一生,从不羡慕别人家财万贯、位高权重,唯独羡慕像梁先生夫妇这样相濡以沫的真情。"

陈占祥也深有感触:"人们总说母爱最无私,但在我看来,梁先生对林徽因的爱才是真正无怨无悔的奉献。"

多年后,当陈愉庆步入知天命之年,回首往事时忽然读懂了叶芝那首《当你老了》的深意。

诗中写道: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思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火旁,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从青春年少时的"欢喜冤家",到白发苍苍时的"难夫难妇",梁思成与林徽因用一生的相守诠释了爱情最动人的模样。

他们的幸福,不是锦衣玉食的富贵,不是轰轰烈烈的激情,而是在平凡岁月里,在病痛困顿中,依然能够相视而笑的深情。

这样的幸福,是多少人终其一生都难以企及的。

林徽因与梁思成的第一次见面

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初遇,如同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在时光中定格成永恒的美好。

梁再冰曾这样描绘父母初次相见的场景:

那是在外公林长民北京的寓所书房里。当时母亲年仅十四岁,还在培华女子中学读书;父亲十七岁,是清华学堂的学生。父亲来拜访外公时,外公特意唤母亲出来相见。父亲后来回忆说,去之前他对这次'相亲'颇为紧张,生怕见到的是位梳着油光发辫、穿着拖地长裙的旧式闺秀。然而当母亲走进书房时,映入父亲眼帘的却是一位亭亭玉立又带着几分稚气的少女——她梳着两条垂肩的发辫,上身是浅色中式短衫,配着一条仅到膝下的深色裙子。母亲身上那股灵秀的气质和明亮的眼神瞬间就吸引了父亲。最让父亲心动的是,当这位小姑娘起身告辞时,轻巧地将裙子一甩,便翩然转身离去的那个潇洒背影。

这个美好的初见,仿佛预示着他们未来相知相守的一生。

在那个新旧交替的年代,两个年轻人的相遇既带着传统的含蓄,又透着新时代的朝气。

林徽因那份不落俗套的灵动与洒脱,恰如她后来的人生一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路。

而梁思成眼中那个转身离去的倩影,也成为了他一生守护的初心。

#奇闻分享会#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