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晚的《新闻联播》画面中,一个场景引发全网热议: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三一重工董事长向文波、顺丰控股董事长王卫并肩而坐,与中澳两国总理共同出席第八届中澳工商界CEO圆桌会。 近30位顶级企业领袖参会,但这三位中国企业家的座位被刻意安排在镜头中心,王卫左侧是向文波,右侧则是王传福。
这个看似普通的商务会议画面,藏着信号。 当网友还在猜测“大佬们聊了什么”时,行业观察者已嗅到关键信息:制造、装备、物流,三条产业链的“国家队”核心代表,正在联手执行一场国家战略级的出海任务。
王传福的发言直指痛点:“海外市场爆发期已至,高端化比国内更快。 ”这句话背后有硬数据支撑:2025年5月,比亚迪海外销量达8.9万辆,同比暴涨133.6%。 在澳大利亚,比亚迪ATTO 3(元PLUS海外版)成为最畅销电动车型,德国媒体甚至称其“重新定义中国制造标准”。
技术是比亚迪的底气。 股东大会当天,王传福宣布对“天神之眼”智驾系统的安全兜底承诺:凡因智能泊车引发的事故,比亚迪承担全部维修赔偿,费用不设上限。 这一枪打穿了用户心理防线,当其他车企还在为L2级事故责任扯皮时,比亚迪直接用企业信用替代传统车险机制。
比亚迪凭借自研刀片电池和超级e平台,将-30℃环境下的电池续航保持率拉升至80%以上。 在东南亚高温高湿市场,这一技术优势让日系燃油车毫无招架之力。
向文波的出现,让这场圆桌会多了层历史隐喻。 2005年,他曾以博客为武器,单挑美国凯雷资本对徐工集团的收购。 当时外资开价3.75亿美元企图吞下徐工85%股份,而向文波公开呛声:“我加价30%也要阻止贱卖! ”最终商务部叫停交易,保住中国重工命脉。
二十年后的今天,三一重工用市占率说话:在澳大利亚矿业市场,三一挖掘机份额超40%;混凝土机械全球销量第一,泵车更在日本福岛核泄漏救援中获誉“大长颈鹿”。
向文波的战略极其清晰,用智能化碾压成本优势。 三一“灯塔工厂”流水线上,工人数量缩减90%,工程师数量却翻4倍,算法驱动的焊接精度达0.1毫米级。
当欧美巨头还在推销“耐用性”时,三一已把5G遥控挖掘机卖到非洲矿区。 矿工在悉尼公寓喝着咖啡,就能远程操控5000公里外的设备作业。
王卫是圆桌会上最特殊的角色,连续两年唯一受邀的中国物流企业家。 他的底气来自一张覆盖全球的“天空网络”:以鄂州花湖机场为核心,顺丰拥有110架全货机、173条国际航线,将中澳物流时效压缩30%。
但这份成绩单是血战换来的。 2021年顺丰巨亏时,王卫押注175亿港元收购东南亚物流龙头嘉里物流。 这笔“加杠杆式豪赌”一度让业内哗然:嘉里在泰国深陷价格战,顺丰自身利润也暴跌42%。而王卫看中的是嘉里在59国的清关牌照,尤其是澳大利亚的药品冷链通道。
如今顺丰的跨境布局已成范式:2023年开通伦敦至中国全链路快递,打破第三方物流垄断;2024年联合亚马逊推出“秒级清关”服务,跨境包裹可实时追踪。 在悉尼华人超市里,冰鲜上海青的物流标签上,顺丰LOGO的出现频率已超过DHL。
这场圆桌会的真正看点,在于三家企业如何形成闭环作战:
比亚迪电动车登陆澳洲,需要三一重工的充电桩安装设备和港口起重机;矿山使用的三一电动矿卡,依赖比亚迪的电池技术;所有货物流动由顺丰的航空网络与海外仓承接。
数据揭示协同效率:2024年上半年,顺丰国际业务收入暴涨32.4%,其中中澳线路贡献最大增量;同期比亚迪向澳洲出口的电动矿卡中,80%由三一重工采购。
当美国对欧盟加征电动车关税时,中澳自贸协定十周年升级谈判同步启动。 王传福在会上提议共建新能源产业链,向文波推动智能装备标准输出,王卫则承诺“全链路48小时达”,三人用各自领域的技术霸权,拼出一张打破西方围堵的通行证。
《新闻联播》镜头扫过圆桌会场时,王卫的笔记本上写满英文批注,向文波手指窗外比划港口吊装方案,王传福正向澳总理展示车载无人机参数。 这场看似平静的会议,实则是中国高端制造“出海天团”的战术推演。
工信部某内部文件曾定义:“新质生产力不是单点突破,而是产业链生态输出。 ”当比亚迪的电池、三一的机械臂、顺丰的货机在澳洲土地汇合,中国制造正从“产品出海”跨入“系统作战”时代。 而三位企业家的同框,恰似这场战役的集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