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开发商的江湖,说起来热闹,看着比电视剧还精彩。前些年就站在市中心随便一看,高楼大厦推土机起起落落,宣传画一刷就是下一个CBD、城市会客厅,每个人心里也许都有个武汉“纽约梦”。朋友圈里经常刷到谁谁谁朋友刚在泛海国际抢了套房,家里人坚信武汉房子不买等于遗憾终身。同学聚会最能装的永远是在汉阳、光谷、南湖买到期房那批人。那个时候大企业排队进场,明星城市开发样板全点名武汉。说是风水宝地吧,这日子热闹了十年。
数据真吓人,什么全国第一第三名,全中国开发商像奔赴考场一样赶过来,区域总部一排排,都拿着大投资计划,仿佛武汉房子分分钟不够卖。销售额单市碾压省会集体,卖地、开盘、抢房,一年三十二次热搜刷屏。仿佛武汉房价永远涨,开发商只有赚多赚少之分,亏本,没听过。2015年大家还在以为调控是“狼来了”,结果年年刷新纪录。多少外地朋友都操着临时学会的武汉话冲来看房,地铁修哪里房价就涨哪里,顶楼毛坯都抢疯了。
房企的那股子狂劲,放在前些年感觉全城缺开发团队。泛海、恒大、融创、万达……在武汉的排场摆出来比当年LED广告屏还大。泛海国际把原王家墩机场搞成整个商务区,新闻稿说未来三十年商业芯片都在这片土地。恒大那阵子,不搞点超级配套不好意思叫项目,动不动就科技旅游城、文化旅游城,名字都带国际范,仿佛下一个“鸟巢水立方”模式升级再升级,连国外朋友听了也想来一套尝鲜。融创更厉害,掐表似的出招,一年能干别人四五年的量,壹号院开盘日光单日五十多亿,买房队伍排到地铁站,人群激动得像在抢演唱会门票。万达呢,不但大搞文化旅游商业,自带娱乐效应,汉街开业直接成为武汉潮流打卡地,火到省外都出名。有段时间看热闹甚至有人想,“下一个深圳、新加坡就在武汉。”
如今,局面变了。热血退去,新闻标题基本倒过来了。泛海国际,汉口CBD当年标杆项目,现在差不多成了“烫手山芋”。地块一块块被抵债、查封,最后还进了拍卖市场。各类资产拿出来卖,原来一度说是公司未来“现金奶牛”,目前成最大负担。法院进场,项目清算,公告一波一波,哪怕公司出来声明还会沟通,事实一看,公告发出来当天,债权人已经抢着递材料,预重整都像走流程。过去高光时刻,如今回头一瞥,谁能想到那张大饼现在只有冷冰冰的账单和厚厚的法院文件。
恒大的故事更是全国教材级,什么“宇宙级房企”,武汉也没能幸免。科技旅游城、文化旅游城,规划都接近未来世界,普通居民都以为这就是真正城市升级,实际上地块能收回的收回,项目能烂尾的烂尾。汉阳第一高楼已经烂在半路,司法拍卖,起拍价五十多个亿,消息一出,竞买者全无。朋友圈热评:敢接盘的才是真勇士。恒大童世界变“鬼城”,地块野草疯长。场面真让人唏嘘。
再看看融创,这几年武汉房企圈实现“速度与激情”,融创两年冲进第一名,单盘开卖日光,排队摇号,媒体称“华中风口浪尖”。土拍场子,融创代表团队气势就像要连穿三件冠军衫。但这些成就,翻篇得太快了,几个项目受困,最有名的综合体1890住宅终于交房算是给业主松一口气,但剩下的商业实体迟迟不落地,所有人挂念的“下一次奇迹”没了下文。等到法院破产审查材料出来,心里其实不惊讶,反倒觉得前两年大家太过乐观。
万达,地标项目楚河汉街曾经是全市商业地位的代表,省外来武汉也要去走走。现在再看,资产股权低价拍卖,办公房产都放上司法平台,真实价格砍到只剩一万出头一平,看惯新房的人一时间都难以相信。关键是信息挂出来没几天,页面又消失,大家都在问是不是有下家暗中谈好了,还是这批资产实在没人愿意接盘。
佳兆业,外号“不死鸟”,当年深圳旧改翻红全国第一波自救,“房源锁定反而救了公司”,武汉曾经觉得这家企业特别有活力,结果呢,新一波周期来时,资产销售照样遇冷,阳逻那个项目也放到拍卖市场,官方机构直接用底价接盘。戴德梁行武汉公司也忍不住出来申请破产清算,说明这不是企业一时吃力,是连老牌中介都觉得回天乏力。
说实话,每一个名字后面都是一地鸡毛,也都是城市成长的注脚。高杠杆、高周转、超级扩张的时候,大家都相信这就是共赢,等到周期掉头,爆雷、违约、法拍、清算,现实太写实。房企自己受困,城市里烂尾、遗留、维权,一场场都上演。民间讨论没断过,网友段子基本都成武汉楼市冷幽默宝典:什么“CBD只有鸟飞过”、“刚交房就搬家,开发商下个月破产”、“抢房变成陪拍”,入戏太深全凭市场行情摇摆。”
这些故事不是武汉专属,基本上全国都能找到同款模板。只不过,武汉体量大、项目多,暴露得早、次数多、冲击感强。更有意思的是,武汉楼市2024年照样成交全国第一,统计表刷下来还以为没人受影响,其实整个市场早就变天。不是谁敢不买,而是全城都在盯着价格,盯着交房,盯着谁还“活着”。房企品牌、诚信、交付能力,一切重新排序,国企央企才是稳字当头,剩下的仿佛成了历史课本案例。
讲真,这波风暴终归要来。光有情怀,无视风险,该爆的雷不会因为武汉体量大就网开一面。企业扛得住的还得继续往前走,扛不住的必然退出。业主、购房者、供应商,谁都能看明白这个道理。恢复期很长,信心重建难,市场一地烟尘。新项目低价也没人捡漏,网红盘光环全没了。
但话说回来,至少保交楼稳市场这块让人安心,国企央企接盘,楼盘能交付,业主有房住,开发商愿意认账甩卖资产,也算社会共识在逐步修复。也许下一个周期房价不会再像以前一样连涨十年,也不会出现什么“房住不炒”喊完就涨的奇观,但市场还是需要信心,需要秩序。
开头那个问题又回来了,武汉开发商的传奇,不是真正的消失了,而是进入下一个章节,把过去那种“只涨不跌”的迷思彻底清掉。接下来拼的是质量、交付、服务,为谁而建、能不能活得长久,而不是谁扩张更快、融到的钱更多,谁吹得更响。
每一波风口都是人性写照,也都是积累和清算。风雨之后,或许整个行业走向一种更稳健、理性、真实需求导向的轨道。故事还没完结,只是新一轮“主角换人”,旧的江湖继续,新的市场已经上演。开发商扎根社区、做品质交付才是硬道理,也是行业下一轮竞争关键。信任和安全感,才是武汉楼市最宝贵的资源。
本文章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发现表述不当请及时反馈,我们会认真核实并处理。小编写文不易,希望大家留言点赞关注,生活一路长虹,未来可期。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