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网络上可查,不涉及泄密,请知悉。
随着我国解放军军改的推动,其内部的组织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特别是旅长和营长的晋升之路,似乎是换了一个“新赛道”,并且师团制退出了“舞台”,那这种变化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战略考量呢?
师团制如何发展?
首先我们先来看师团制度,它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那时候最大的军队称为“师”,当然这时候的师和我们的师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后来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到了土地革命时期,红军部队在1930年颁布了《中国工农红军编制草案》,确定实行军、师、团、营、连、排、班的编制序列和“三三制”编制原则,这时候的师在层面意义上,已经是仅低于军的第二层管理。
再到1945年解放战争时期,野战兵团实行纵队、旅(师)、团、营、连、排、班的编制序列,这时候的师可以说是“最大”的层级。
在很多相关的影视片中,会有师长、团长的角色出现,很多人对它们的了解也是从影视剧开始的。
师团制退出“舞台”
随着国际局势的不断变化,以及军队科技等方面的迅速发展,科学合理的军队管理是各国发展的重要方向。
我国也深知其中的道理,从20世纪的90年代,就开始不断探索从师团制向旅团制转变,这一调整在2016年的军改后,得到了深刻的完善。
改善后,军队实行军-旅-营三级体制,旅营作为核心作战模块,具备独立行动能力以及对复杂战场环境的快速自适应能力。
部队模块化的调整,也让各种要素更加契合信息化时代战斗力生成规律,打造具备多种能力和广泛作战适应性的部队。
如今的世界战场,已经发展到谁快谁占领先机,谁灵活谁先占领主导位置,规模过大的军队板块,有时往往会错失良机。
军-旅-营这样的军队形式,把旅作为基本作战单位,营作为基本作战单元,可以更加灵活应对战场的变化,及时进行战略上的调整。
旅长营长晋升“新赛道”
师团制的默默退出,也让人好奇旅长、营长是怎么晋升的呢?
我们先简单的来了解一下“旅”和“营”的发展。
“旅”最早出现在欧洲,并且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得以发展,我国的旅最早出现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营”在14-15世纪的西欧一些国家出现,但是其数量和质量上在不同地区都有层次,在我国古时就已开始用营,但是与西欧相似,其数量质量都大不相同。
总的来看,两者都经历了时间的洗礼,经历了从临时编制到固定建制、从单一兵种到合成化作战单位的演变。
在军改的同时,军队的晋升之路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过去更加注重战功,但是随着军事领域的不断发展,对于管理层的将领,综合素质也参与到了晋升的标准中。
现代战争中新式武器装备、人工智能、网络空间作战等前沿技术的广泛应用,根据一些国际战争来看,战况十分复杂,并且与之前的战斗方式大不相同,这就要求将领要在这些领域有所了解,并且在战略、指挥等方面要有专业的知识,所以旅长和营长的晋升,需要被选拔人员综合发展。
总而言之,尽管“师改旅”改革改变了传统的军队编制,但营长和旅长的晋升路径依然畅通,并且更加注重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既适应了现代战争的需求,也为军官的个人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读者朋友,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参考链接:军队中的旅是怎样演变的?旅长是什么军衔?——新华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6631181866260412&wfr=spider&for=pc军、师、团建制的由来——人民周刊http://paper.people.com.cn/rmzk/html/2020-08/14/content_2005140.htmhttps://baike.baidu.com/item/编制序列/50914668?fr=aladdin——百度百科军改标志性成果:集团军和主要作战部队实行旅-营体制——澎湃新闻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74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