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美国财长贝森特在福克斯电视台上刚放狠话“8月1日是最后期限”,转头又说“时间安排不重要”,现场直接炸锅。
纽约大学的教授都忍不住吐槽,美国这波“狼来了”戏码,玩得太溜,谁还当真——这招到底图啥?
特朗普团队今年4月甩出“关税核爆”,对中国商品加税34%,随后又加50%惩罚性税,再叠加去年的20%,中国商品税率一夜飙到104%。
中国反手就给出125%反制,等于中美贸易基本停摆,5月剧情突变,双方突然宣布“暂停关税90天”,外界一片懵。
美国又把关税大棒挥向欧盟,7月初直接宣布对欧盟商品上30%永久性最低关税,8月1日开征。
东南亚更离谱,美国对越南出口加20%,但中国货中转越南又加40%惩罚税,柬埔寨厂主直呼“活不下去”。
深圳跨境电商仓库一度堆满耳机没人敢卖,三个月后直接把工厂搬到墨西哥,靠美墨加协定零关税供货,海南离岸结算、荷兰控股公司操作,成本直接压下去。
长三角家具厂更绝,菲律宾PEZA设组装线,享5年免税,新加坡资金池调度,全球货款走一圈,成本只要0.3%。
产品挂马来西亚原产地证,经巴生港保税区换柜,最后到美国税率压到10%以下,美国海关也搞不明白,“地鼠模式”玩得飞起。
美国忙着启用AI溯源系统,想打击转口贸易,中国企业已经升级成“全球分布式制造”,美国这波操作真能封得住吗?
欧盟也不甘示弱,三阶段报复清单摆上桌,先怼大豆家禽,再锁定波音、汽车,第三招直接上“数字服务税+限制美企采购”。
德国最敏感,宝马慕尼黑工厂三分钟下线一辆宁德电池的电动车,美国一提要对中国电池加税40%,德国立刻反对:“动电池就是动德国工业命脉”。
法国更憋屈,干邑酒库存暴涨,中国反制电动车关税精准打击法国名酒产区,欧洲这口气咽得下去?
瑞典会谈还没开场,美方就开始“自乱阵脚”,贝森特提前四天公布日程,一看就是“焦虑型官宣”。
美国还暗戳戳希望中国“别买俄油”,但只字不提降关税,底气到底在哪?
中国这边淡定不是装的,三重底气摆在明面上,第一,稀土管控让美国军工哭爹喊娘,洛克希德·马丁F-35被迫减产。
第二,芯片自给率突破,英伟达H20芯片刚解禁,华为昇腾920直接实现替代,技术卡脖子风险大幅缓解。
第三,全球最大自贸网络已建成,RCEP首季度贸易额增长12%,这波“朋友圈”越拉越大。
特朗普团队内部也在“互撕”,商务部长卢特尼克死咬8月1日是“硬性截止”,财长贝森特却说“时间不重要”,美方这盘棋到底怎么下?
全球最低税率的戏剧性一幕来了,美国对日本25%、南非36%、柬埔寨49%,但中国经转口、成本最终可能低于15%,这逻辑谁能想到?
就算按最严苛路线,中国企业经墨西哥转口成本14%,还低于日本直供美国的25%税,美国零售商宁可自己消化关税也要买中国货。
出口退税、自贸区政策叠加,中国车企海外售价反而低于国内10%,美国关税打得像棉花拳。
最有意思的是,美国取消小额免税,原本想卡住中国跨境电商,结果逼出了更强大的海外仓布局,Shein印第安纳智能仓库发货时效缩到两天,反而更本土化、更不怕关税。
一边是125%纸面税率,一边是15%的实际成本,产业链“全球复制”,特朗普的关税大棒越挥越显焦虑。
欧盟官员一句话还没说出口:“如果美国想要战争……”,大西洋上的关税倒计时还有7天,世界贸易的时钟早就转到新时区。
关税战表面上是数字游戏,背后是全球产业链、贸易规则、科技实力的连环博弈。
美国砸钱贴标签、拆台搞壁垒,结果反倒加速了产业链全球化分布,全球制造业版图正在悄悄重绘。
中国企业靠政策、靠朋友圈、靠灵活布局,把危机变成了“升级”,这才是故事的底色。
美欧关税战、科技卡脖子、转口贸易暗战,谁能真正左右全球分工的终局?
2025年的全球博弈,牌面和底牌,谁更值得我们关注?
关税大棒砸出全球制造“地鼠模式”,中国逆风翻盘背后的三重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