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2021年那会儿,哈佛大学里那间闹不出声的办公室里,约瑟夫·奈教授正敲打着键盘,发出了一份让华盛顿不太愿意听的警示:美国跟中国玩零和博弈,可不是明智的战略选择,这事儿可是个大错误。
三年过去,华盛顿只得咽下了这口苦涩的果实。那6883亿美元的贸易额摆在面前,关税战不仅没把中国推得动摇,反倒让美国的企业和老百姓为此付出了代价。
这位被称为“软实力之父”的人说得准歪了么?其实啊,美国这零和博弈的算盘,从根上就出错了,问题可就出在这里。
哈佛教授的2021年预言,如何打脸华盛顿?
提到约瑟夫·奈这个名字,在国际关系圈里可算是炙手可热。1964年从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毕业后,他先后为卡特和克林顿两位总统工作过,还曾担任过国防部国际安全事务的助理部长,挺有分量的。
让他一跃而成为焦点的,得算是他在学术界提出的“软实力”这种理论——把一个国家的影响力划分成硬实力,比如军事、科技啥的,以及软实力,比如价值观、文化这些。
这个理论一出来,马上就成了各国政府制定外交策略的重要依据。奈教授对咱们中国的看法,一直挺理智的。
他觉得咱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像种子一样,把软实力扎根深厚;而国民经济的辉煌,让软实力像树苗一样茁壮成长。虽然中美在软实力这块儿石头挺激烈,但他反对两国搞那种零和游戏,别走那条歪路。
到2023年,这位八十多岁的老教授还亲自跑到中国,实地考察,了解中国的变化和发展。不过,华盛顿的政客们似乎并没把专家的建议放在心上,依然固执己见。
特朗普一回到白宫,就立刻对全部中国货物提高了10%的关税,没多久又补充了另外10%。整个美国政坛都弥漫着一股自负的感觉,挺显眼的。
特朗普的想法其实挺直白:不管怎么说,必须得把中国往下压,否则中国的强大就意味着美国的走下坡路。他们还加大力度驱逐移民,打算清查哈佛等名校的访问学者和外国留学生,而且还关掉了美国之音的广播和美国国际开发署。
他们甚至暂停了90亿美元的海外援助,试图靠削减“软实力”来彰显“硬实力”。不过,实际情况总是挺残酷。到了2025年8月,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斯德哥尔摩的会谈后不得不说:“美国改不了中国,中国也打不垮美国。”
这位年头还满怀信心想阻止中国超过美国的国务卿,没想到短短半年就不得不承认双方已经陷入了“战略相持阶段”。约瑟夫·奈那预言,也算是准得让华盛顿吃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51.7%的大豆,29.7%的棉花,美国农民哭了
数字不骗人,可是华盛顿的政治人物就不一定了。特朗普拿关税当武器,想着中国的经济会被震一震,但事实却狠狠地打了他个措手不及,完全出乎预料。
中国的反击挺快,速度还挺准,专找美国最在意的点儿动刀。美国的煤炭和液化天然气被加了15%关税,力度很足。连美国引以为豪的原油、农业机械以及大排量汽车,也都被加征了10%的关税,招招得狠。
普通美国民众很快就察觉到不对头了,走进沃尔玛,亚马逊里的购物车,价格标签上的数字都变了。一部在中国装配的苹果手机,成本中刚好包含了那份关税,没少也没多。
最终还是得美国的消费者自己出钱买单,没得跑。那些反制的招数,一针见血地击中了美国的软肋。靠卖能源做经济支柱的地区,以及农产品为主要收入的地方,最早明显感受到反制的厉害程度。
你看2024年的数据就明摆着了,美国出口的大豆,有快一半,51.7%,都是卖给中国的。一下子,最大的买家给设了个门槛,那中西部的豆农看着满仓的黄豆,心里琢磨着银行贷款怎么还得过来。
棉花的形势也差不多,29.7%的出口棉花都寄望着中国市场。得州和密西西比的棉农们,也没有了他们的头号买家,真是挺闹心的。
就连高科技这块儿也挡不住,美国生产的集成电路有17.2%的份额要流向中国,被装进各种电子设备里,然后再销往全球各地。
这条路一堵,不光让英特尔和高通的财务报表受影响,更打击了整个全球科技产业链的运行节奏。
让美国更加尴尬的是,这次技术封锁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到了2025年2月,美国商务部对中国实行了全面禁令,禁止英伟达向中国出口先进的AI芯片。
就这事儿来看吧,没几个月之后,华为就推出了昇腾910B芯片,性能基本上快赶上了英伟达的A100。再加上马来西亚、沙特什么的国家,也纷纷开始采购中国的AI芯片,真是挺厉害的。
就这个情况啊,连德国的汽车制造商都打算把华为的AI技术植入到他们的新一代车型里头了。美国哪些技术封禁,反倒成了推动中国自主研发的催化剂,加快了国内高科技的发展速度。
想'脱钩'?150个国家说不
特朗普那套零和博弈的思路啊,走偏了,误以为当今的世界各国都是各玩各的。实情是啊,实际上所有国家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好像一个大集体一样。
零和博弈的核心就得是“你赢我就得输”,参加的每一方的得失总和就是零。这个观点在冷战那会儿啊,可能还算得上有点道理。
那阵子,美苏俩的经济基本上就像两条平行线,一个不搭边,彼此井水不犯河水,“脱钩”也就是常态了。但中美关系不一样啊,完全是另一回事。用约瑟夫·奈的话来说,这两个大国吧,规模都挺大,经济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早就缠成一团,搞得解不开。
没人指望能从根本上榨死对方。到了2024年,中美之间的贸易总额已经高达6883亿美元,超过了7万家美国公司在中国搞生意的规模。光是能查到数据的那1961家企业,它们在2022年在中国销售的钱就高达4905.2亿美元,真是挺惊人的数字。
通用汽车、星巴克、耐克、可口可乐……这些美国品牌,早就把中国当成了第二个主场。它们来这里,不只是为了那些便宜的工厂房,更多的还是看中了咱们14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
对于这些走向全球的企业来说,中国可不是普通的对手,而是他们的最大客户。特朗普的关税措施,实际上就像是在逼着通用汽车的老板在“美国的利润”和“中国的利润”之间做抉择,选哪个都是亏本的买卖。
更让人头疼的是,美国的老伙伴们也跟着捣乱。德国、法国这些老牌盟友,在中美较量中玩起了拉锯战,想站队又不想全面切断和中国的关系,也不敢明面儿反对美国的政策,真是左右为难。
东南亚、拉丁美洲这些地方的国家,普遍不愿意在中美之间站队,更多是希望从两国合作中得到实惠。就连一些全球性的问题也在提醒我们,零和博弈可不行啊。这些气候变暖、疫情防控、经济复苏啥的,哪个靠对抗能解决呢?
中美两国要联手应对眼前的挑战,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感真是不用多说了呀。中国可是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者之一,要是中国突然大规模退出抬抛美债,那对美国经济的冲击可真是不容小觑,弄不好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得要早做打算才行。
这恰恰也是中国在贸易摩擦和科技较量中手中握有的反制筹码之一。从2013年启动的一带一路倡议到现在,已经有150多个国家和国际机构加入其中,规模真是越办越大。
中国帮那非洲国家修了一条第一条高速公路,这下他们的矿产和农产品能更快地运出去卖钱,不就多了一条出路嘛。这不仅帮了别人,也为咱们自己开拓了新市场和资源渠道,双赢的事儿!
当对抗遇见合作,谁是真正的赢家?
面对美国紧追不放的态势,中国表现得挺稳,给人一种定力十足的感觉。既没有跟着那边一通乱跳,也没被吓得手忙脚乱。能这么有底气,主要是因为咱们真有本事。第一个硬核优势,就是那不可替代的大市场,14亿人的消费潜力摆在那里,牛逼得很!
这个市场本身就非常庞大,任何打算赚钱的跨国公司,都不大可能轻易放弃这个地方。再者,咱们的产业链也是全球最完备的,从一粒稀土到一部手机,再到一辆新能源车,联合国产业分类里的所有工业门类,咱们基本都能涵盖到。这可不是开玩笑的,硬核实力摆在那儿呢。
因此,它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很难被替代。在一个就是咱们的动员和执行能力特别强,一旦确定了目标,就能集中力量搞大事。在应对外部变动的时候,能提供别人难以比拟的稳定性。不过,最重要的还是咱们一直坚持走正和博弈的道路。
中国的想法和美国不一样,它一直在考虑怎么把蛋糕做得更大,而不是去抢别人碟子里的。中国的政策不再只是为了“反击”或“对抗”,而是更关注于更长远的发展目标。
利用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发展,进一步打开国内市场,还得提升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同时,中国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在台海、南海以及其他关乎国家根本利益的问题上,中国表现出坚定的立场和果断的措施。
到2025年5月,当美国海军“罗斯福”号航母试图南海施加压力、遏制中国时,解放军火速展开海空联合演练,展现了歼-20隐形战斗机、055型导弹驱逐舰以及东风-21D反舰导弹等先进装备,彰显了国家的战斗力。
就连美国国防部的内部报告也少见地承认,在台海或者南海的冲突中,美军可能没法保证赢得胜利。几位美国顶尖的学者都发出了明确的警告:要是没有真正爆发战争,偏偏坚持与中国拼个你死我活,可能会把美国拖向无法挽回的危机。
除了约瑟夫·奈以外,哈佛大学的格雷厄姆·艾利森教授也提醒大家注意“修昔底德陷阱”的潜在风险。多位国际关系领域的专家都表示,中美之间的零和竞争很可能会引发全球秩序的动摇。在世贸组织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优化,以及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方面,大家都在担心……
中美之间其实还有不少合作的余地,专家们建议可以搞个“护栏机制”,来管控两国的竞争,把竞争放在合作的框架内搞。这种坚决的态度,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也为全球经济的稳健运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结语
约瑟夫·奈说得挺在理的,零和博弈在这个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根本行不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都紧密相连,谁也别想独享安宁或孤立自己。
中美之间的角逐还在拖着,但玩法已经不一样了。这14亿人掌握的市场依旧诱人,一带一路的列车依旧在疯跑,合作的门始终敞着,不曾关上。
你觉得接下来会出现哪个变化点?把你的看法打个卡,咱们一块见证这段历史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