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白】——
印度为了配合美国对付中国,派出了3艘军舰进入南海,计划与越南和菲律宾进行联合演习。这次行动显然是为了吓唬中国,同时也给了越南和菲律宾等与中国在南海有争议的国家错误的信号。不过,印度真的有这个实力吗?
【印度海军的远海任务】
这艘由“德里”号导弹驱逐舰、“基尔坦”号反潜护卫舰和“活力”号补给舰组成的舰队,表面上是在进行一次友好的访问,但实际上可能另有目的。
三艘军舰中,“德里”号装有8枚“布拉莫斯”超音速反舰导弹,能覆盖南海的主要航道;“基尔坦”号配有先进的声呐系统,可以对付潜伏的敌人;“活力”号则能为整个舰队提供长时间的海上补给。
这次的联合行动并非无意为之,印度国防部公开说明,此举意在“提升印太区域的海上安全协作”,但其真实意图显然是针对中国在南海的活动。
在越南岘港的时候,印度海军和越南海军进行了联合战术演习,并且还签署了一份价值7亿美元的购买“布拉莫斯”导弹的意向书。这种导弹的射程可以达到450公里,如果部署在越南中部的海岸线上,可以直接覆盖到西沙群岛的海域。
印度最近开始教越南飞行员开苏-30战斗机,并把二手巡逻艇也送过去。这种“军事合作”已经超出了传统的防务合作,越南媒体称这为“准同盟关系的开端”。
在印度舰队到达马尼拉之前,菲律宾军方已经宣布将首批“布拉莫斯”岸基导弹部署到巴拉望岛,这些导弹的射程正好能够覆盖部分由中国控制的南沙群岛岛礁。
更加挑衅的是,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计划在黄岩岛周边海域进行联合军事演习,模拟反潜和海上救援行动,外界认为这是对中国海警日常执法活动的直接回应。
从经济合作到军事联盟的转变
印度这次行动是它“向东看”计划的升级版。自从2014年莫迪政府将“向东看”计划升级为“向东行动”以来,印度的战略重点从贸易和投资转向了安全合作。
在南海问题上,印度的变化很明显。它继续与越南合作进行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比如127号和128号油气田,并通过军售和联合军事演习等方式,在南海周围构建了一个“珍珠链”。这个“珍珠链”从安达曼群岛延伸到越南的金兰湾,再到菲律宾的巴拉望岛,目的是加强对南海航道的控制。
这一策略变化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配合美国的“印太战略”,在南海区域对中国形成牵制。美国助理国务卿康达之前公开说过,美国和印度将在南海增加合作,印度可能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接下来是经济利益的推动,印度希望借军售进入东南亚市场。菲律宾买的“布拉莫斯”导弹是印度第一次向国外出口巡航导弹,而越南的7亿美元订单也给了印度军工企业很大的信心。
最后,莫迪政府还希望通过一些外部行动,让民众把注意力从国内经济问题上转移开。
不过,印度的战略计划遇到了一些实际困难。中国在南海加强了军事力量,形成了多层次的防御系统:052D驱逐舰、海警船和电子侦察船组成的巡逻队经常在黄岩岛附近活动,而055万吨级驱逐舰的加入更是让这片海域的制海权发生了变化。
尽管印度的“德里”号驱逐舰装备了先进的导弹系统,但因服役时间长达28年,其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表现与中国海军相比仍有明显差距。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在印度洋采取的反制措施正在逐步限制印度的战略活动空间。
越南和菲律宾在与印度打交道时明显采取了务实的态度。越南在接受印度军事支持的同时,也继续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保持紧密。
当印度海军访问岘港之际,越南邀请中国参加其建国80周年阅兵式,并开启了“携手同行-2025”中越陆军联合训练项目。这种策略旨在通过与印度的关系提升自身谈判地位,同时也不希望完全疏远作为其最大贸易伙伴的中国。
——【结尾】——
印度这次派出三艘军舰,实际上反映了它想成为大国的愿望和当前实力之间的差距。从军事角度看,印度海军远海作战的能力还不强,它在南海的出现更多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影响力。
从政治角度看,印度希望通过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来获取最大利益,但这种摇摆不定的做法可能使它在两个阵营中都无法得到真正的支持。
面对印度的挑战,中国需要采取全方位的策略:在军事方面,持续在南海保持力量部署,展现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在经济方面,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通过东盟主导的多边机制来加强外交努力,减少外部势力的干预。就像中国外交部所说,南海的和平稳定需要各国共同努力来维护,任何外部势力的介入只会让情况更加紧张。
南海的这场较量,最终考验的是各方的决心。印度要想在南海的局势中有一席之地,不仅要增强军事力量,还要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找到平衡。
消息来源: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点此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