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首次在2019年国庆阅兵上公开亮相。当时,国际社会对这型新武器就已投来关注目光。然而,那次更多是静态展示,其真实威力尚停留在猜测层面。
直到2022年,局势突变。美国时任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窜访台湾,中方国防部随即发出严厉警告,强调解放军绝不会坐视不理。这番表态,无疑为后续的军事行动埋下了伏笔。
就在建军95周年之际,央视宣传片《攻坚》中,一段视频的公开,才真正让外界看到了东风-17的“真面目”。画面中,导弹发射车停在夜间普通公路上,直接起竖发射。
最引人注目的是,整个过程没有使用传统的支撑脚。这种“无依托发射”,或者说“随停随射”的能力,瞬间将关于东风-17的讨论推向了战略高度。
这并非一次简单的技术炫耀。它明确宣告,中国火箭军装备东风-17的部队,已经形成了实战能力。导弹不再是阅兵场上的展品,而是具备了野外机动、随时打击的实战价值。
也正是在这期间,美国的高超音速武器研制却频频受挫。其AGM-183A等项目遭遇多次试验失败,在列装进度上,美国明显落后于中国和俄罗斯。
东风-17的实战化部署,对美军在西太平洋的行动空间与反应时间造成了巨大压缩。它对第一岛链内的任何军事目标,包括美军航母战斗群,都构成了“无预警”打击的现实威胁。
更值得玩味的是,中国选择此时公开已服役六年的东风-17,或许也暗示着,更先进的迭代型号可能早已投入现役。这无疑进一步拉大了中美在该领域的技术代差,给美军带来了新的战略压力。
路边停车,却关乎生死
在一条普通公路上,一辆重型军用载重越野车短暂停车,一枚导弹随即腾空而起。这个看似寻常的画面,却被视为对现代战争法则的根本性颠覆。它直接挑战了军事强国维系数十年的“发现即摧毁”作战信条。
它更预示着,一场围绕“决策速度”的战争已经提前打响。这种“随停随射”能力,远非单一技术突破。它实际上体现的是一个国家军事工业体系的综合实力。
首先,那辆“重型特种军用载重越野车”本身就是个技术奇迹。它具备独立悬挂和轮胎自动调压系统,全球仅有中、美、俄、白俄罗斯四个国家掌握这类技术。
发射车不仅要能负重行驶,更要在停稳的极短时间内,完成高精度水平调平并稳固支撑导弹起竖。这需要极其精密的车辆稳定系统。
此外,中国自主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也扮演关键角色,确保了在任何地点都能进行高精度自主定位,不再依赖固定基础设施。
更深层次的要求在于指挥控制链条。从接收指令、装订目标数据到最终发射,所有环节都必须在几十秒到几分钟的极短停车窗口内完成。这背后是高度自动化、高时效性的指挥协同能力。
可以说,“随停随射”的真正主角并非导弹本身,而是背后那套能支撑其实现快速反应的庞大系统。这与传统依赖预设阵地或漫长准备才能发射的模式,有着本质区别。
杀伤链?来不及了!
当东风-17与“随停随射”能力相结合,美军的侦察打击体系几乎在每个环节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时间,成了这里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
东风-17的最低飞行速度超过5马赫,末端甚至可达20马赫,约合每秒6806米。这意味着,它抵达第一岛链最远端,约1800公里的距离,仅仅需要大约4分钟。
从导弹起竖到飞离,其暴露在敌人侦察视野下的时间,通常只有几十秒到几分钟。这种极短的窗口期,使得任何侦察卫星或无人机都难以精确锁定并指示打击。
而“无依托发射”的特性,让中国的任何一条公路都可能成为潜在的发射阵地。这使得敌方无法预先预测或摧毁发射点,侦察难度成倍增加。
即便导弹被发现,东风-17独特的飞行弹道也让现有反导系统难以应对。它采用“乘波体”构型,遵循“钱学森弹道”,也就是俗称的“打水漂”式飞行。
这种在大气层边缘进行的高速、多段、无法预测的机动变轨,使得美军的“标准-6”或者陆基中段防御系统(GBI)等反导武器,根本无法有效拦截。
东风-17的打击精度可达几十米左右,足以对长约300米、宽约70米的航母构成致命威胁。航母,这曾是海上霸权的象征,如今在这种“无预警”的高速打击面前,其生存能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发现不了、反应不及、拦不住”——东风-17的这种组合拳,精准地切断了美军“杀伤链”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其曾经的战术优势,也因此荡然无存。
佩洛西引发,特朗普承压
此次东风-17发射视频的公开,绝非孤立事件。回顾2022年,时任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执意窜访台湾,这一挑衅行为无疑成为了中国解放军后续系列军事展示的直接导火索。
其中就包括这次东风-17的首次公开实弹发射视频。这可以被视为中方对美方在台湾问题上越过红线的直接回应。
与此同时,中美两国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的现实差距,也在这次事件中被清晰地摆在了台面上。当中国展示东风-17已服役六年并具备成熟实战能力时,美国的AGM-183A高超音速武器项目却屡遭挫败。
尽管AGM-183A声称速度能达到5马赫,射程约1600公里,但多次试验失败,至今仍未真正服役。两国在高超音速武器竞赛中,美国已处于明显的落后地位。
这种“技术代差”,不仅是单纯的武器性能差距,更是战略主动权的转移。对于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的政府而言,他们接手的是一个在西太平洋地区战略被动的局面。
美军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特别是其航母战斗群和陆上基地,已直接暴露在东风-17的“无预警”打击威胁之下。这不仅是对美军自身的巨大挑战,更严重侵蚀了美国对其亚太盟友安全承诺的可信度。当关键军事资产都可能在数分钟内被摧毁时,盟友们对美国保护能力的信心,势必受到动摇。
更深层次的推论是,一个大国通常不会轻易展示其最尖端的武器。中国选择在此时公开已服役多年的东风-17,很可能意味着更先进、未公开的高超音速武器型号已经存在。
这暗示着中国的威慑能力仍在动态演进,迫使美国必须在技术研发和战略部署上进行根本性调整,而非仅仅是简单应对。
东风-17在公路上的短暂现身,宣告了传统威慑模式的终结。真正的威慑,已不再是单纯比拼武器的性能参数,更是将对手拖入“决策黑洞”的能力——在其决策循环完成之前,战争可能就已经结束。
中国通过这次系统性能力的展示,不仅仅是在秀肌肉,更是在重写21世纪大国博弈的规则。而这,正是美国特朗普政府及其盟友必须面对的全新战略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