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伊朗核基地是否被摧毁的问题,目前的信息显示存在明显的矛盾和不确定性。综合美国、伊朗、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及独立专家的多方说法,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美方的“彻底摧毁”宣称与实际评估的落差
美国政府在2025年6月22日发动空袭后,特朗普总统及五角大楼多次宣称伊朗福尔道、纳坦兹和伊斯法罕三处核设施已被“彻底摧毁”。美国防部长赫格塞思称袭击“基本摧毁”伊朗核项目,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凯恩则强调动用了B-2轰炸机和钻地弹对地下设施实施“双连击”战术。然而,美国国防部下属国防情报局(DIA)的初步评估报告指出,打击未摧毁核心部分,用于铀浓缩的离心机大体“完好无损”,可能仅使核计划推迟数月。这一结论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观察一致——IAEA总干事格罗西表示,伊朗仍具备在数月内恢复铀浓缩的能力,核项目的某些部分“可能仍然存在”。
后续五角大楼虽将评估调整为“推迟1-2年”,但格罗西仍认为这一说法属于“政治评估”,强调军事手段无法彻底解决核问题。卫星图像分析也显示,纳坦兹地下设施的地面仅出现一个弹洞,未发生大面积塌陷,而福尔多的打击点位因情报不足可能未精准命中核心区域。
二、伊朗的应对与核能力的韧性
伊朗官方对袭击的回应始终强调“核工业未被摧毁”。伊朗原子能组织主席伊斯拉米表示,核技术根植于本土,轰炸无法动摇其发展决心。卫星图像显示,福尔多核设施在空袭后仍有持续作业活动,包括工程车辆修复道路、挖掘入口等,暗示伊朗正在积极恢复受损设施。此外,伊朗议会于7月2日通过法案,暂停与IAEA的合作,禁止核查人员入境并停止提交核设施报告,进一步削弱了国际社会对其核活动的监督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伊朗已转移部分浓缩铀库存。IAEA报告显示,伊朗60%丰度的浓缩铀减少了42公斤,虽解释为“生产医疗同位素”,但未提供具体记录,引发外界对核材料去向的担忧。专家指出,伊朗仍掌握铀浓缩技术和库存,且可能加速地下设施建设或通过黑市获取设备,以弥补离心机损失。
三、国际社会的分歧与核安全风险
IAEA的报告显示,伊朗部分核设施内部发生局部放射性物质泄漏,但场外辐射水平未上升,邻国未受影响。然而,IAEA因伊朗暂停合作而无法全面核查地下设施及高浓缩铀库存,加剧了防止核扩散的风险。美国智库“科学与国际安全研究所”指出,即使离心机被摧毁,伊朗仍可通过俄罗斯等盟友获取技术支持,或利用现存库存快速恢复生产。
以色列虽宣称袭击使伊朗核计划“倒退数年”,但其情报评估与美方存在差异,且以方自身也面临国内对行动效果的质疑。分析人士认为,若伊朗被证实保留核能力,以色列可能撕毁停火协议,导致冲突再度升级。
四、真相的复杂性与未来挑战
综合现有信息,伊朗核基地未被彻底摧毁,但部分设施遭受严重破坏。美国的打击虽削弱了其公开核活动能力,但伊朗通过技术储备、库存转移和地下设施仍保留了核潜力。国际社会对实际受损程度的判断存在显著分歧,而伊朗暂停IAEA合作进一步加剧了信息不对称。
未来,伊朗可能继续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推进核计划,而美国和以色列的军事手段已被证明难以彻底消除这一威胁。外交谈判仍是解决核问题的关键,但当前美伊立场对立严重,短期内重启对话的可能性较低。核设施的持续修复、浓缩铀库存的去向以及地区安全局势的演变,将是观察伊朗核能力发展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