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美国华盛顿,媒体采访里抛出一句新话。按环球时报转引,美国副总统万斯说,正考虑通过北约盟友给乌克兰“战斧”巡航导弹。9月29日,莫斯科对外发布秋季征兵令,计划征召13.5万新兵。欧洲各国财政部门又开始核算新的军火账单。因为这个连锁反应,前线和后方都在紧张。相关说法目前还缺少美方公开文件背书,需要继续盯实。
“战斧”这类导弹不是摆设,射程超过2000公里。它能低空飞行,绕过不少雷达。它主打指挥中心、机场、雷达站这些要害点。如果真给到乌克兰,俄罗斯本土很多关键点都在可打范围里。这一步会把风险直接往上推。
同一天往前9月25日,媒体报道特朗普在纽约会见泽连斯基。泽连斯基提出希望获准使用远程武器打击俄本土。特朗普被转述说“不反对”。这句话等于给乌方开了个口子。这些细节也需要美方正式记录来坐实。
美国的意图不难理解。它不满足乌克兰只在前线挡刀,还想让乌军有更远的牙齿。这样,俄方在自家后方也得分兵防守。结果,美国在台后掰手腕,欧洲在台前出钱出力。这种把事儿推到边上的玩法,出点误判就麻烦。
俄罗斯这边没有降温的意思。9月29日的征兵令,按俄方口径是常规秋季征召,规模与往年接近。但在当前节点,它也是一种信号。就是说,俄方准备长期抗。因为这个信号,外界解读会更紧绷。
普京的做法还是那套硬对硬。他不愿在军事上露怯。同样,他要向国内说清楚,部队有人、装备有补。征兵令一出,部队运转能稳住。另外,这也在告诉外界:你加码,我也不退。
节奏就变成你来我往。美国这边放风远程导弹,俄罗斯那边立刻加人。谈的空间就被挤窄。因为双方都在往战场压筹码,谁也不肯先把手松一点。结果,失手的概率在升。
欧洲的担心不是假。远程打击一旦放开,欧洲城市、港口、能源枢纽都可能被牵连。北约的机场、仓库、通信节点同样在图上。民航、海运、能源供应也会跟着受影响。欧洲的安全压力是在加码。
从开战到现在,欧洲承担的账单最多。军援要拨款,难民要安置,能源要补贴。企业成本上去,居民电价、物价也跟着涨。同样,选民对政府的耐心在被消耗。这不是一时半会儿能缓过来的事。
万斯这次还提了援助新玩法:欧洲出钱,从美国军火商买货,再转给乌克兰。意思很直白,美国负责卖,乌克兰负责打,欧洲负责付。按公开资料,“战斧”一枚成本大约170万美元。如果使用频繁,消耗就是一串长单子。结果,谁来结算,答案基本写在纸上。
德国这边的数据已经摆出来。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2023年德国财政赤字占GDP的3.2%,超过欧盟3%的红线。法国、荷兰也在调账。意大利财政部长多次提示,防务支出挤压教育和医疗的空间。明年的预算还要为新的军援预留。
军火公司最近也很忙。洛克希德·马丁、雷神的订单接连落地。荷兰、德国、比利时都在谈爱国者和海马斯的合同。因为这个,公司营收预期上调,股价也很亮眼。结果就是,欧洲在割肉,美国在收款。
风险不只在账面。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多次警告,援乌的欧洲国家,其境内相关军事设施会被视为可打目标。这话以前说过,最近又说。欧洲在外交上很少自己拍板。美国说加码,欧洲就要跟着走。欧洲要的安全,正在前线被消耗。
把这几条线拼起来,画面很清楚。美国在台后下棋,俄罗斯硬扛,乌克兰流血,欧洲埋单。欧洲在财政、工业和民众安全这三条线上一起紧。同样,它在关键决定上话语不多。结果,就是被动。
傍晚的布鲁塞尔欧盟大楼外,细雨不停,保安在门口撑着伞站岗。记者举着话筒等人出来,地上反光是蓝色的会标。一名清洁工推着桶,从走廊慢慢经过,抬头瞄了一眼屏幕上的“新军援讨论”。欧洲是继续跟着走,还是自己按下暂停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