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企业通过技术转让(如数控机床、汽车制造)参与中国工业化进程,德国大众等品牌在华合资建厂既输出了技术,也收获了市场红利。
这种合作本质是商业利益的交换,而非单向援助。
法国埃塞克商学院学者所谓“希望中国反哺欧洲再工业化”的诉求,折射出欧洲制造业面对中国竞争时的焦虑——2025年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37.6%临时反补贴税(WTO数据),恰恰暴露其既想获得中资投入,又恐惧市场开放的矛盾心态。
3. 产业政策自缚手脚——欧盟碳边境税等政策推高本土制造成本,反令企业外迁加速(2024年欧洲制造业PMI连续8个月萎缩,标普全球报告)。
- 产业转型直面竞争:中国光伏产业十年间推动全球发电成本下降89%(IRENA数据),印证保护主义只能延缓转型,开放创新方为出路。
核心结论:欧洲制造业复兴不能寄望于中国“让利”,而需在公平规则下激活自身竞争力——若持续将商业合作曲解为“历史恩惠”,终将错失第四次工业革命机遇。
消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