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产品展示 >

阅兵为何掀波澜?主权表态非示威,合作才是正路

发布日期:2025-09-11 10:01:39|点击次数:198

九三阅兵刚落幕,舆论场瞬间被点燃。西方部分政客和媒体把一场展示国家主权与军力的仪式,迅速解读为地缘政治的“示威”。中国外交部以“十分错误、极不负责、坚决反对”这十二字给出官方回应,回应之快也将争议推向高潮。但要看清这场风波,必须先回到事件本身。

首先,天安门前的阅兵本质上是国家主权的公开表达,也是对内凝聚共识、对外表明防卫能力的一次常规政治仪式。阅兵现场确有中、俄、朝领导人同框的画面,但外交摄影常常记录不同国家领导人在同一时刻的礼遇与合影——同框并不等于结盟。照片是静止的,政治是动态的;观者带着何种镜片来看,决定了画面的意义被放大为威胁还是解读为常态外交。

其次,西方的集体反应折射出两个问题:其一是战略偏见——把任何非西方强国的影响力扩张自动视为零和式威胁;其二是内部分裂——并非所有西方声音都一致。部分决策者沿用冷战话语,把国际竞争简单化;与此同时,也有媒体和政界人士提醒说,欧盟在跟随美国的同时,也面临自身实力相对下滑和内部离心,因而呼吁更务实的合作路线。这种内部分歧,往往比任何“威胁论”更值得外界关注。

再看现实外交与经贸互动。阅兵期间,多国领导人在访华行程里并非只谈政治立场,而是围绕经贸、基建等具体议题推进合作。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在访华期间推动的谈判,说明地区国家更倾向以互利为纽带而非意识形态对立。事实也表明,东盟自近年已成为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区域经济利益的交织使得“对抗即可获益”的简单逻辑不再站得住脚。

短期内,标签化的指责可能会反复出现,舆论对立也会持续。但长期看,遏制与对抗并非解决之道。面对深度相连的全球供应链、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需求和复杂的地区安全问题,越来越多国家选择以合作而非对立来谋求自身利益。历史告诉我们:固守冷战思维,只会被现实和民意边缘化。

结语:阅兵只是一个时间点,真正的较量在于谁能在多极化与互联互通的时代,提出更具包容性与现实主义的政策。批判可以且应有,但更需要以事实为基、以合作为径。与其在照旧的意识形态框架里互相指责,不如把精力用在建设性的对话与务实合作上——这才是时代所需,也是各方利益的现实选择。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