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的上将董其武,是我军三位获得上将军衔的起义名将之一,另外两位是陈明仁和陶峙岳。这两位在起义后都曾担任过兵团的指挥官。不过,在这三人中,只有董其武曾带领部队进入朝鲜,加入抗美援朝战役:他所掌管的志愿军第23兵团,在1951年9月接到命令,启动了赴朝作战的任务。
抗美援朝一共调动了六个兵团级的部队,除了23兵团有起义的背景之外,其他五个兵团可都是我军历史上非常厉害、光荣传统都很深厚的队伍。这五个兵团在朝鲜战场上,都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歼敌的战果也都非常不错。可唯独第23兵团,没参加过任何一场战役,从入朝到返国,基本上一枪都没放。
为什么董其武带部队到了朝鲜,上级却没让23兵团真正去打仗呢?难不成是对起义的将领和官兵不太放心?这个可能性不大。毕竟,解放战争时期那些起义的部队,虽然最初属于国民党军,但在改造的过程中,派了政工干部进行长时间的教育,经过一段时间的熏陶和转变,他们甚至和我军的“老班底”没什么两样了。
第23兵团是从49年绥远起义出来的,那次起义之后,派去了1800多名各级干部进行改造,力度和效果都特别明显。到51年入朝的时候,兵团里的官兵思想政治素质已经相当过硬,都是人民的子弟兵,根本不存在哪啥信不信任的问题吧。
起义部队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志愿军第50军啦,这支部队由辽沈战役时期的起义将领曾泽生率领。抗美援朝战役中,这支军队战绩那可是相当亮眼,前四次大战役全程参与,歼敌超过1.1万,战果非凡。特别是汉江阻击战,那可是战场上的传奇啊,曾泽生带领的部队打得异常英勇,完成了许多困难的作战任务。就表现和作风来说,简直就是“老四野”的翻版,不愧是名副其实的“铁军”。
董其武的指挥经验和实际军事水平,肯定比不过曾泽生,但说到底,他在战场上的表现也是不俗的。早年,董其武曾是国民党华北剿总的主要战将,受傅作义的信任,指挥了大同集宁和张家口的战略战役,表现得都挺有水平,战场经验丰富。尤其是49年的绥远起义,对于董其武来说,可以说是立了大功。不过,为什么他的23兵团没能像曾泽生的50军一样,获得更多大规模作战的机会呢?这事儿倒也挺有趣的。
主要原因在于23兵团的结构比较特殊,而且入朝以后,任务也比较重。平津战役期间,傅作义的嫡系精锐几乎在北平、新保安、张家口等地全部遭殃,要么是在战斗中被歼灭,要么直接加入了北平起义。虽然在绥远老家还有6万多兵力,但实际上他们的战斗力和作战经验都比较逊色,基本算是傅作义的二线、三线部队,起义之后,也就没什么机会参与关键的战斗了。
而且,经过重新编制,23兵团只剩下36军、37军和骑兵部队这几支部队了。到了1951年入朝之前,这个兵团的总兵力也就只有3.6万多,连13兵团或第9兵团管辖的一支军都比不上,显得实力挺弱小的。董其武虽然指挥能力特别出众,放到我军那帮“‘双红一’老牌名将”里,也不一定会逊色,他跟张宗逊、杨成武、郭天民这些人都交过手,大家都公认他的才能。但是从军事整体来看,23兵团根本不算是我军的主力核心力量。
考虑到这个实际情况,1951年军委和志司把23兵团调到朝鲜去了,任务特别明确:他们不是去打仗的,而是专门负责修建3个机场。实际上,董其武率领的兵团在朝鲜待的时间也不到3个月,等到1951年11月把任务完成了,就全部撤回国内了。从整体来看,23兵团基本上算是被当成一支工程兵部队,目标就是完成特定的任务,主要成就就是修好了泰川、院里、南市这三个机场,这也和其他5个兵团有点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