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各国的主战坦克,基本都是第三代坦克,其重量在50吨上下。
我国的99A/B,德国的豹2,美国的M1,俄罗斯T72,都算第三代坦克。大口径火炮、复合装甲、综合火控系统、大马力发动机,这些算是三代坦克的标配。(坦克代际划分标准,其实很模糊)
现代坦克能保证机动性、火力、防护性的平衡,要归功于科技的进步。
而在20世纪中期,二战坦克和第一、第二代坦克,其实都在玩“面多加水,水多加面”的循环游戏。
这种游戏的极致成果,曾出现在二战中。
纳粹德国设计的“鼠式坦克”,目标是对抗苏联的重型坦克,其重量接近200吨。纳粹元首亲自监督“鼠式”的设计,不断加码,导致这款坦克成为钢铁怪物。
该武器的钢甲厚度极其夸张,最厚处近300毫米,让所有反坦克武器黯淡无光。它的128毫米长管主炮,能把各国的重型坦克轰成零件。
二战中期,德国非常缺乏坦克,所以大量资源倾向虎式、豹式,鼠式的研发工作被严重拖慢。
严格来说,直到战争结束,鼠式都没能完整出厂。但当苏军进入德国,发现两辆鼠式样车后,还是被吓了一跳。
苏联人都认为,假如“鼠式”真能上东线战场,在战术得当的情况下,其实还真能发挥作用。
那么在二战中,德国的“超重坦克”是怎么诞生的?“鼠式坦克”的数据有多疯狂?这款武器真部署在东线,能挡住苏军吗?
(专注古代战争、近现代战争、武器装备,偶尔更新国际局势分析,喜欢的话请点赞或关注,这对我很重要,谢谢。)
【一】鲜为人知的历史:德国坦克很丢面儿
曾有一位张姓军事专家说过:全世界的坦克水平,先看德国,德国就是标杆。
从二战开始,德国的坦克就闻名世界,当年一辆虎式坦克就能撑起一次战斗,盟军没有四五辆中型坦克,很难打败虎式。
可纳粹德国的坦克并不是一直这么厉害,二战之初,德国坦克完全是“弟弟”,被英、法、苏的坦克压着打。
1940年入侵法国时,英国的玛蒂尔达2型坦克,法国的B1坦克经常给德军造成麻烦。
尤其是B1重坦,把德国装甲兵的尊严生生碾碎。
斯通尼镇战役中,1辆B1坦克对阵1个德军坦克营。法军车长比洛蒂指挥座驾三进三出,击毁德军13辆坦克、2门反坦克炮,自己全身而退。
朗德勒战役里,“B1旋风”再次上演,2辆法国B1坦克遭遇德军一个团,击毁德军50辆坦克后B1才撤退。
B1坦克之所以如入无人之境,是因为德军主要装备1号、2号、3号坦克,要么是机枪坦克,要么是50毫米以下的小水管炮。
4号坦克有75毫米炮,但早期是短管炮,穿甲能力不足。而且4号坦克的数量少,不足以产生压制力。
(德国坦克差,也能理解,毕竟被限制军备几十年,武器发展再快,也不如人家老列强。)
法国战役打完,德军就开始反省在坦克上的不足,4号坦克的产量增加,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也要多多益善。
1941年6月,550万轴心国军队杀入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在苏联东部的平原上,苏军KV1坦克带着沙尘袭来。
德军的坦克面对苏联T26和T60等坦克时,还能耀武扬威。但在KV1面前,只有被屠杀的份儿。
传奇坦克手科洛巴诺夫上尉,曾在一次伏击战消灭22辆德军坦克,最后开着中弹150多发的KV1撤离战场。
德军战报显示,一些遭遇战里,苏军KV1打光了炮弹、子弹,驾驶员就踩油门碾压德军汽车、坦克、反坦克炮,横冲直撞一番后大摇大摆离开。
前线要求赶紧送来更好的坦克,41年末开始,德军把增长炮管的F型4号坦克送往前线。同时,开战前研发的中坦、重坦迅速推进。
5号坦克“黑豹”,6号坦克“虎式”都定型,在1942年夏秋投产,很快出现在东线。
但纳粹德国得知,苏联居然在设计制造KV4、KV5坦克,重达90-100吨。(其实并未制造,杜霍夫等设计师只画了图)
纳粹元首下令,克虏伯公司正在进行的7号“狮式坦克”进行增重,而且保时捷公司加入项目,和克虏伯竞争。
【二】德国超重坦克:巨型鼠鼠
克虏伯的“狮式坦克”项目启动较早,1942年已经有雏形。
该坦克有中型、重型两种,重型狮式超过90吨,搭配105毫米的火炮,各部位装甲厚度都在100毫米之上。
但纳粹元首并不满意,他觉得德军的坦克不能对标苏联,必须强于苏联坦克,才能在战场上有优势。
于是在虎式、猎豹等项目上多次失败的保时捷公司,给纳粹元首带来了“超重型坦克”,一辆重达130吨的“双炮坦克”。
该项目继承了费迪南德.保时捷钟爱的电传动系统,满足纳粹元首重护甲、强火力的要求。
当时是1942年春天,德军没打下莫斯科,前线将领和纳粹元首就战、守问题产生矛盾,纳粹元首大量撤换高级将领。
德军要继续作战,而苏军的反攻已经箭在弦上。
纳粹元首下令保时捷公司和克虏伯公司合作,研究超重型坦克。他参与了一些技术讨论,提出不少要求,直接让这辆坦克的重量飙升到180吨以上。
纳粹元首本人是搞艺术的,想法天马行空。而且他提出,强大的武器是克敌制胜的关键,还能振奋军心,不能轻视。
无论是德军装甲兵将领,还是克虏伯、保时捷、MAN、亨舍尔等军工企业的代表,都知道这种重型坦克,大概率没有用。
但彼时没人敢反驳纳粹元首。
保时捷和克虏伯研究后,在1942年拿出“猛犸象坦克”的设计图。
该坦克正面装甲厚达240毫米,侧面装甲180-200毫米,底部装甲都有120毫米,顶部80毫米。
它拥有一个倾斜装甲的炮塔,整体类似“虎王”的炮塔,但拥有两门火炮。
它的炮盾装甲在280-300毫米,装备一门71倍径的128毫米主炮,一门75毫米副炮。这个炮塔重达55吨以上,和一辆虎式坦克差不多。
(废案还有150毫米炮、105毫米炮等)
这种128毫米炮,其实就是Flak40-128毫米防空炮。搭配穿甲弹时,能在3公里内击穿盟军任何坦克的护甲。
“猛犸象”的图纸报给纳粹元首,项目立即被通过。
但随后该项目改了名,从“八号猛犸象式”变成“八号鼠式”。改名的原因,有的说是取克虏伯“虎鼠坦克”的名字,也有说法认为是出于保密目的。
无论怎么说,1942年末,“鼠式坦克”在争议中上马了。
1943年初,波兰的狼穴,一辆微型坦克木质模型出现,接受纳粹高官和高级将领检阅,这是“鼠式”完成后的样子。
按照设计图纸,“鼠式”高3.6米,宽2.7米,全长10米,有超宽金属履带,每侧十几个负重轮。(废案有4条窄履带设计)
该坦克全重预计在185吨,听到这个数字,将军们都皱起眉头。
近200吨的重量,别说在野地里驰骋了,连一般的公路、桥梁都承受不住。甚至连普通的火车,都装不下它。
一台无法机动的坦克,存在有什么意义呢?
纳粹元首依然很开心,他下令生产这种坦克,争取在1943年投产。
保时捷公司开始制造底盘,克虏伯公司却不着急,因为各种火炮的订单排的密密麻麻,坦克装甲也屡屡催货。
因为这样,在1943年末“鼠式坦克”底盘出炉时,它炮塔还八字没一撇。
【三】又重、又笨、又脆弱,施佩尔忍不住了
“鼠式坦克”的重量,是虎式的近4倍,虎王的3倍。这台坦克别说动起来,连旋转炮塔都是大问题。
费迪南德.保时捷和德国大众公司、西门子公司合作开发“鼠式”的底盘,最后选择了复杂的电传动系统。
“鼠式”采用戴勒姆-奔驰MB509汽油发动机,能产生1080匹马力。
但发动机并不直接连在底盘,它用齿轮系统连着两个发电机,发电机再连着电动机和轴承系统,催动履带转动。
同时,发电机也给炮塔的电机供电,乘员能用手上的把手转动轮盘,让这个几十吨的钢铁碉堡动起来。
这一套东西,是保时捷公司的老调重弹。
虎式坦克项目上,电传动的保时捷的“P型虎”就输给了亨舍尔的“H型虎”,因为电传动不太可靠。
但面对“鼠式”这种怪物,没有电传动是无法操作的。所以保时捷放开手脚,在1943年末造出了第一台底盘。
代号“V1”的鼠式底盘,全重130吨左右,最大续航160公里,最高时速27公里。
这个速度看似很慢,但更慢的还在后面。
27公里时速,是公路跑出来的。来到田野测试中,“鼠式V1”的时速能掉到15公里以下。
而且“鼠式”极容易受困或者抛锚,这也是重型坦克通病。
这台龟速的巨兽,一次要喝2000多升汽油,当时的德国油料紧缺,陆军代表们看着“鼠式”直皱眉头。
当时为了测试完整性能,V1装了一个水泥的炮塔,整体全重不到170吨。
但其机动性进一步下降,无奈之下,费迪南德给“鼠式”换上MB517柴油发动机,油耗有所减少,且马力增加10%。
第二辆“鼠式”的底盘“V2”在1944年初出厂后,总算装上了克虏伯制造的炮塔,全重188吨。
它的机动能力非常糟糕,全速行驶的时速是13-15公里,续航掉到70多公里。
一旦越野,它的速度变成5公里每小时,和人的步行速度相当。(德国装甲兵欲哭无泪)
总之,纳粹元首重视的超重型坦克项目成功了,保时捷、克虏伯等一系列公司可以给政府交差了。
保时捷工厂举行了小型的交接仪式,德国装甲兵部队派人来参加验收,这些人很多都从东线归来,他们看着眼前的“钢铁怪物”面面相觑。
从德国往东,没有任何桥梁能承受这辆坦克。它的“短腿”也无法完成一次转场机动,甚至无法打完一次装甲进攻。
东线的泥泞,连4号坦克都经常陷进去,虎式经常因为抛锚被抛弃,所以188吨的“鼠式”是无法进行野战的。
那么给这辆坦克最好的待遇,就是部署在城镇里,而且必须有铁轨进行机动。
可是类似的城市反坦克工作,找一些突击炮就能做了。造一台“鼠式坦克”的成本,不知道能造多少3号突击炮。
1944年夏,“V2鼠式坦克”被运到德国勃兰登堡的库默斯多夫武器试验场,进行进一步的测试。
测试没多久,因为MB517发动机过载,曲轴断裂报废,军方只得向奔驰公司订购新发动机。
这时的纳粹在做困兽之斗,东线节节败退,西线英美登陆,正在解放法国。
纳粹元首下令加速新型武器研发,喷气式飞机、导弹、化学武器、超重坦克都得加入实战。
德国陆军下了10辆“鼠式坦克”的订单,保时捷和克虏伯铆足全力生产。
德国不缺钢,造钢板、火炮都没问题,但发动机产量一直上不来。
这种精密机械消耗工时,盟军对德国工业区的轰炸越来越密集,发动机产能优先去满足虎式、虎王、豹式,“鼠式”还在排队。
(一辆鼠式的成本,几乎等于10辆豹式)
面对困局,德国装备部长施佩尔博士没有耐心了,他说服纳粹元首,暂时放弃这种武器。“鼠式”被搁置。
【四】苏军:的确,我们无法正面击毁它
1945年初,“鼠式坦克”的炮塔、车身在克虏伯焊接完毕,被丢下生产线。
当时英美、苏联已经打到德国边境,纳粹德国的军工几乎瘫痪。3月份,所有坦克都停产了。
4月份,鼠式V2被命令前往柏林参与城防,但该坦克半路被抛弃。
等到5月德国投降,盟军占领德国,苏军在库默斯多夫发现了V1底盘,又在柏林城郊区发现炸毁的“鼠式V2”。
在投降前,德军被命令把唯一完好的“鼠式V2”样车销毁。
但毕竟是百余吨钢铁打造,V2的外壳基本完好,苏军用起重机将其重新组装——把V2的炮塔装在V1底盘上,然后找了坦克专家来研究。
苏联人对“鼠式”的评价其实不低,该坦克结合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在极限重量下,机动性、火力已经做到极致。
苏军用流水线上的“鼠式”废车体、炮塔做了击穿试验,这种坦克足以挡住苏联最强坦克“IS2”的正面轰击。
严格来说,靠击穿护甲来瘫痪“鼠式”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该坦克的机动性,则可以忽略不计。
苏军测试发现,“鼠式”的履带系统很脆弱,不用大口径炮,普通小炮就能造成负重轮故障,然后瘫痪。
而且哪怕是正常行驶,它的行进速度也慢得惊人,是俯冲轰炸机的好靶子。
苏军最后的总结,和德军的相似:该武器只能在城市战中使用,最好是有几个预设阵地,在防空炮的保护下作为移动堡垒。
如果地形占优,阵地布置得当,该武器绝对是大杀器。
最后完好的“鼠式坦克”,被苏联拉回了国,使用的还是德国特殊改造的火车拖板。
这辆坦克被安置在苏联库宾卡,70年代开始在库宾卡坦克博物馆展览。
“鼠式坦克”巨大的外形极其扎眼,一直是坦克博物馆的人气担当。纳粹德国极盛时期的疯狂,从这辆超级坦克中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疯狂的“老鼠”—纯粹德国的“鼠”式坦克》杨柳
2.《鼠年话“鼠”式超重型坦克》徐志伟
3.《第一辆鼠式坦克》罗山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