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实话,提起印度这事儿,心里话只有一句——只要还有选择,真别轻易落这个坑。好多朋友其实都还在拿人口红利、市场潜力这些词儿鼓劲。微信群里也经常有人刷,“14亿人,健康的消费升级,谁能扛住诱惑?”一边给自己打气,一边其实琢磨着怎么不被坑。
不得不说,想赚钱谁不馋大单子?但谁去谁知道,印度市场就是瓮城。门口写着“欢迎投资”,走进去,打一圈才懂什么叫“三道围墙”。第一道,价格低得吓人。你看着订单又大又多,人家下手一点都不手软。亚洲神操作,把你看成世界工厂,产品便宜还要多送服务。第二道,合同签得再漂亮,临交付临结账时,对方说规则又变了。嘴上说要合规,实际一查,反补贴、反倾销、移民突击检查,说封就封,说查就查。走到第三道,价格、服务、合规你都做了,还防不住一些莫名其妙的事儿。什么国家安全、反恐,上一秒风平浪静,下一秒说关门就关门。
最早一批做电信、基建、设备的国企央企,谁不是想着抢市场?其实这路子早有人走过。结果呢?合同尾款要不到,贷款也收不回来。人家一波操作就让你明白什么叫“印度花掉印度钱,一分别想带回家”。说多了都是泪。
当初互联网刚火,谁不是想着用户基数大?UC第一个冲,后面一堆公司跟。手机厂商小米、vivo、OPPO更是从山寨机那会儿就入局。领导们曾说税收减免、土地政策支持,只要你来。但转身APP下架冻结,厂房资产查封,反洗钱、税务合规全上。你都不敢想,去年刚谈好的优惠政策,第二年直接作废。
没啥幻想了,现在但凡做过生意的、哪怕跑过一次订单的,谁心里不怵?进场容易,出场费劲。大厂都被敲打成这样,你还指望初创、创业公司有多顺?都是一腔热血进去,掉进坑里才明白通关秘籍叫做小心做人、早做准备。
有说法,外资黑洞就是印度。不是不爱外资,是越看到钱越想自己留下。油钱赚得多了,特朗普看不下去,加税25%。人家当场怼回去:中国不会这样套利。好嘛,谁都明白是什么底色。孙悟空也架不住紧箍咒。去年边境一闹,数字中国APP集体下线,做内容的、做支付的、做社交的、做游戏的都直接出局。
这种套路别只盯着新闻,谁家真做了生意的,微信群里聊得最少。项目聊累了,圈里总结就是,付款周期长、项目尾款难要、合同一变再变。你要是指望靠绿地投资,本地设厂、工厂配套供应链一步到位,将来哪天发展大了,就是等着被按着头,技术吐出来,高管让出来,买材料只能用本地供应商甚至还得自家产业卖给印度人。情节刺激,堪比大剧。
朋友在市区做电信项目,告诉我去年查税查得厉害。白天是合规稽查,晚上说是环保查。办公室一直有“外部专家”来指导,稍有不同就上纲上线。没啥其他意思,就是劝退,你赶紧走。
有人觉得不可能,怎么可能这么不讲规则?别以为印度没法和中国比,确实有理工科人才,制造业递补能力慢慢成型。看新闻也能看明白,人家政府打的就是“以市场换技术”。先吸引你来设厂,接着挤压、强制本地化配件、供应链本地化、税制层层加码,然后再找本地企业接盘,最后你撤退,人家国产品牌抄底买走资产,市场红利变成人家自家人的。套路深,只能感慨一句,看明白了没几个。
这局不光考验企业的实力,还拼“忍耐力”。很多新手创业老板,还是忍不住被“大订单”忽悠。可谁发现这套逻辑背后,到底哪里有保障?最早的教训没怎么总结出来,后来一拨又一拨,前仆后继地撞南墙。
说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但不是每个人撞完了都有机会原路返航。业内常说,查税就是真正的预警信号,都不用到那步,合同款项一拖再拖,政策天天朝令夕改,就得小心了。还有什么国家安全理由、管理合规名义,外部一出事第一个收拾外企,真不是危言耸听。
你以为大品牌也能安全?很多人觉得苹果产业链带着出国有保障。醒醒吧,iPhone供应链才刚刚扎根,就已经开始各种合规卡脖子,配套小企业根本顶不住。越大越显眼,越早被敲打。从小城市玩起,很多人踏实点,宁可先深耕越南、印尼、东南亚,等在这儿攒够“资本”,将来再考虑要不要进印度。
其实心里清楚,也不能光喷印度,毕竟外部环境也逼人。东南亚、拉美市场没那么大,非洲需求又不稳定。印度的理工科人才不差,“中国+1”现实存在,加之欧美近年各种“去中国化”,企业压力大。想转移产业链,印度这样的市场确实是少数能上台面的,可问题在于得掂量实力和主线战略。没有金刚钻,真别揽瓷器活儿。
朋友问怎么判断要不要撤?我答,你一天回不了头、不敢说真话,那就该走了。查税这种事,总经理心里明镜似的。人家要做供大于求的游戏,哪怕合同订单天天砸下来,也是兔子尾巴长不了。
有一句更实在的——派总部监事过去。不是信不过总经理,是现场局面太复杂。在北京上海坐办公室看报表永远没现场感,只有一线人才知道实际风险,心里有本账。
无数网友在社交平台调侃,印度生意最大的贡献就是见识到套路之多、关卡之密。都说“打不过就加入”,可在印度,很多企业连“加入”都难,前两年笑得灿烂,后两年哭得扎心。早有人调侃,为啥人民币赚得多还流不出来?谁信了,谁就明白,印度本地赚钱本地花,一分钱都别想带回家。
有人讲得难听,“外资坟场”什么概念?不是不留外资的尸体,而是你的资产最终都易手。你真想进这城,搞得太深怕是出来要脱层皮。
最怕一腔热血,迷信了“人口逻辑”就冲进印度。等真碰了钉子才知道,订单再大也不都是香饽饽,本地资金能不能结汇、能不能保命、能不能复用才是生死线。什么叫战略?不是哪里有肉就一起上,是哪儿合适才配合。早年中国的战略,不是一味拼规模,是从农村包围城市,先干能成的事。不是非得挑战高难打BOSS。
谁家企业不想大干快上,可得找到主线。市场是机会,但不是所有市场都非进不可。策略就是:先做自己拿得住的,等有本事了,该出手再出手。这不是不进取,是更清醒。踩准节奏,不被套路带歪,立住自己的节奏。这才是安全感。
中国出海企业这么多年摔打下来,深刻教训都写在媒体和企业家自己的脸上。“哪儿蛋糕最大去哪儿”是个伪命题,有时候稳稳当当做完一票,来年再能活着,才叫真本事。别拿自己当小白鼠进大瓮城,告诉后来人也别被神话故事骗了。
中国制造一直有底气,这不是废话,是管用的真理——只要踩住自己的步子,主线清楚,哪儿都能活下来。市场有的是时候,不急这一城半池。
把这句心里话送给所有还在纠结要不要进印度市场的人:只要选项没堵死,干嘛非得进瓮城?市场从来还会给耐心和方向感留点空间。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