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真让人头疼:美国为什么总在以色列的军事行动上亮起绿灯,却让加沙的平民和人质陷入了生死边缘?咱们老百姓看新闻,总觉得这冲突像一锅煮不开的粥,搅来搅去没完没了。我呢,作为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写手,得说这事儿不光是打打杀杀那么简单,它戳中了国际政治的痛点,让人忍不住问:凭啥美国老是站在以色列一边呢?别急,我来慢慢捋清。
先说说以色列那套“基甸战车”行动吧,这玩意儿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棋局,从2023年5月就开始了。听说以色列政府当初宣布启动这个代号的地面行动,目标直指加沙地带的哈马斯势力。快进到2024年8月,他们又批准了“基甸战车2”计划,内容包括围城、清剿啥的,简直像电影里的情节。
依我看,这行动一步步升级,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早有预谋。记得有个国际关系专家在CNN的访谈中提过,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一项研究,类似军事行动往往源于多年积累的仇恨和战略布局,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中东冲突中,80%的地面攻势都跟情报共享和盟友支持脱不开干系。啧啧,这数字摆这儿,感觉以色列的每一步都像踩在美国的肩膀上。
转眼说到美国这边的“开绿灯”,我得吐槽两句:他们支持以色列的劲头,简直像老朋友帮着搬家一样热情。2024年7月,联合国安理会上,美国国务卿鲁比奥直接行使否决权,挡下了一项批评以色列西岸定居点的决议。鲁比奥在那儿大谈特谈“以色列的安全权”,可我心里直嘀咕:这不是睁只眼闭只眼吗?
有份盖洛普民调显示,60%的美国民众支持以色列,但也有一半人担心这会加剧中东乱局。专家们呢,像哈佛的国际事务学者就分析说,美国的这种偏袒源于冷战以来的盟友关系,但它往往忽略了人权问题,导致冲突升级。想想看,鲁比奥和内塔尼亚胡的会面后,以色列的攻势立马就来了,这绿灯亮得也太及时了吧?
可别以为这就完了,真正的火药味儿还在加沙城那头。以军在2024年9月12日把行动推向新阶段,坦克轰隆隆地开进城里,空袭和炮击像下暴雨一样密集。光是前几天,他们就摧毁了好几栋高层建筑,理由是里面藏着哈马斯设施。搁在普通人眼里,这场景太渗人了——想想那些老百姓,拖家带口地逃命,超30万人都撤离了,可还有几十万没法走,活脱脱一出人间惨剧。
国际红十字会的报告指出,类似冲突中,70%的伤亡是平民,这数据戳心啊。哈马斯那边呢,也不是省油的灯,他们把以色列人扣为人质,搞得局势更乱。16日凌晨,我看到消息,以色列被扣押人员的家属们哭天抢地地呼吁内塔尼亚胡别再冒险,这情节一转折,感情就上来了——谁的命都不是草芥吧。
说实话,这事儿让我想起了家门口的邻里纠纷:小打小闹能和和气气解决,大动干戈就鸡飞蛋打。美国的支持看似帮了忙,实则可能火上浇油。依我看,外交该是摆平事儿的主角,而不是火上加油。
结局呢?冲突还在继续,但愿各方别让仇恨遮住眼睛,早点坐下来谈谈。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