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新闻动态 >

全军唯一!曾硬刚英美苏未败的传奇23军,为何2003年番号告别历史

发布日期:2025-08-05 06:32:53|点击次数:174

一支在解放军历史进程中享有独特声望的王牌劲旅,其番号最终在2003年告别历史舞台,这背后是一段怎样的传奇?这支部队曾被誉为全军唯一,先后与世界三大军事强国——英国、美国、苏联的军队在战场上直接交锋,并且从未尝败绩。然而,功勋卓著的它,为何最终未能保留番号?

浴火初生,锋芒渐露

这支部队的根脉,可以追溯到1927年南昌起义后。方志敏在江西上饶地区组织起农民武装,这正是后来红十军团挺进师的源头。他们在1928年冬,于弋阳县首战告捷,歼灭国民党一个连,展示了以少胜多的游击智慧。

早期,这支力量还曾在三河坝伏击战中,成功歼灭国民党一个加强连,缴获了宝贵的武器装备。到了1930年,部队已发展为红军第十军团独立营,其战斗经验和组织能力不断提升。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7年底,这支部队改编为新四军二支队四团,被称为老4团,卢胜担任团长。猛将叶道志则出任副团长,但他不幸在1938年9月被错杀。

皖南事变后,1941年1月,老4团再次改编为新四军1师3旅,直接归属粟裕麾下,由陶勇担任旅长。这支队伍在抗战中屡建奇功。

他们曾配合主力伏击日军运输队,并在六合战役中担任前卫,勇猛穿插。在泰州战役中,他们巧妙运用“麻雀战术”,灵活打击敌人。

1944年春,部队又在运河北岸的反“清乡”斗争中,将“地道战”战术发挥到极致,有效牵制了日军。这段时期的磨砺,使他们发展成为一支装备相对完善、经验丰富的主力部队,并初步形成了独特的战术体系。

内战风云,扬名立万

抗日战争胜利的秋天,即1945年,部队改编为华中野战军8纵。随后,它与山东野战军合编,正式成为华东野战军(华野)的一员,改称华野4纵,陶勇出任司令员。

这支部队迅速成为华野的“四大天王”之一,在解放战争中屡创佳绩。在1946年初的津浦路战役中,他们运用“小群空隙”战术,成功牵制了国民党两个主力师。

1947年春,鲁南战役爆发,这是华野在解放战争中取得的首次大胜。4纵表现突出,被记头功。他们采取“两面钳形”战术,并擅长“夜战”,仅用36小时便歼灭了国民党整编第74师主力,战役共歼敌5.3万人。

尽管在莱芜战役中,陶勇的4纵与7纵未能按时抵达指定位置,导致敌46军与莱芜守军合兵一处,增加了围歼难度,但这只是其辉煌战史中的一个插曲。

在孟良崮战役中,4纵与9纵共同担任正面主攻任务,面对国民党精锐74师,他们表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随后在豫东战役中,陶勇指挥的4纵与叶飞、王必成联袂出战,给予邱清泉兵团沉重打击。

到了1948年下半年,在举世瞩目的淮海战役中,4纵再次发挥关键作用。他们以2.3万人马的兵力,通过“分割包围”战术,成功包围并歼灭了国民党三个整编师,共歼敌7万余人。

至1949年初渡江战役前夕,这支部队已改编为三野23军,继续承担着主攻任务。也正是在渡江战役期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紫石英”号事件。

当时,23军(时称4纵)临时岸防炮兵分队,对擅闯渡江区域的英军护卫舰“紫石英号”实施了警告性射击并命中。随后,英军“伦敦号”和“黑天鹅号”逆流而上,对23军阵地展开炮击。

这次炮击造成23军官兵伤亡,其中68师202团团长邓若波英勇牺牲。面对英军的挑衅,23军军长陶勇、政委卢胜在请示上级叶飞后,果断下令开炮还击,最终击退了英军舰艇。

世界舞台,硬核对决

从国内的炮火硝烟中走来,这支部队的传奇并未止步。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际舞台上,23军更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就了其“三面交锋无败绩”的独特印记。

1950年10月,23军作为志愿军部队,踏上了抗美援朝的征程。1952年12月,他们抵达三八线附近的丁子山,接替了“万岁军”38军的防务。

在丁子山防御战中,他们面对的是美军令人窒息的“范弗里特弹药量”战术。美军动用了120多门重炮,发射上万枚炮弹,空军也投掷了14颗凝固汽油弹和1.36万磅炸弹,企图以绝对火力优势摧毁我军防线。

然而,23军凭借其独特的“蜂窝阵地”战术和经过改进的“地道战”,构建起多层次、立体的防御工事。他们在美军3次强攻面前岿然不动,最终击退了敌军。此役,美军损失150余人,而23军仅伤亡各1人。

时隔近二十年,历史的齿轮又将这支部队推向了新的国际冲突前沿。1969年,中苏珍宝岛冲突爆发,在1月至3月间,双方发生了3次激烈交火。

23军是当时出动兵力最多的部队之一。面对苏军强大的坦克集群,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创造性地运用了“分散诱导,集中打击”和“三段式打击”战术。

特种分队还成功瘫痪了苏军的通信系统,使其指挥陷入混乱。在这次冲突中,23军击毁苏军坦克装甲车辆数十辆,击落战机2架,歼敌数百人。在达到震慑目的后,他们网开一面让苏军撤出,避免了战争的进一步升级。

番号虽逝,血脉犹存

在和平年代,23军同样走在了军队现代化的前沿。1970年春,它成为首批现代化改造的重点单位之一。1971年,该军成立了现代化装备训练中心,探索新型作战方式,如“三维立体突击”理论。

1973年,他们在“东方-73”演习中首次成功进行了模拟训练系统和跨昼夜战术行动。1975年,组建了电子对抗分队,多次在演习中成功瘫痪“蓝军”通信。

1978年,23军在全军率先开展了“合成营”试点,探索联合作战新模式。1980年代初期,他们深化改革,加强科技创新,并于1982年建立了战术创新研究所,提出了“信息化条件下的分散作战”理论。

1983年,在联合演习中,他们首次实现了战场信息的实时共享。1984年,组建了高原训练基地,适应更广阔的作战环境。

然而,军队改革的浪潮也带来了编制调整。1985年,解放军进行大裁军,裁撤了11个军,23军得以保留并整编为集团军,驻地哈尔滨。但其昔日兄弟部队,如28、64、67军,在此前后相继裁撤。

到了2003年第三次大裁军时,这支功勋卓著的23集团军最终撤销了番号,与其一同裁撤的还有24、63集团军。这一决定,无疑让许多了解其历史的人感到遗憾。毕竟,它是那支“唯一先后和英军、美军、苏军交过火的王牌部队”。

尽管番号被撤销,但23军的血脉并未完全断绝。其麾下的68旅和69师转隶至16集团军。到了2017年,在五大战区时代,原23集团军的1个特战旅和2个机步旅随第16集团军一同编入78集团军,这支英雄部队的精神与基因得以在新时代继续传承。

结语

从方志敏的农民武装,到粟裕麾下的华野劲旅,再到抗美援朝的铁血防线和珍宝岛的震慑力量,23军的战斗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并延伸至朝鲜边境。他们参与大小战役百余次,仅在解放战争中就歼敌近20万人,这一数字在华野部队中堪称翘楚。涌现出的陶勇、卢胜等众多将领,也都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