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资讯

你的位置:足球资讯 > 产品展示 >

75年冼恒汉反映与韩先楚工作不愉快,叶剑英反问:你们说该怎么办

发布日期:2025-07-21 02:40:17|点击次数:156

75年冼恒汉反映与韩先楚工作不愉快,叶剑英反问:你们说该怎么办

1975年,叶剑英在办公室里看着桌子上的两份报告,有些发愁。

一份报告是冼恒汉向毛主席反映他和韩先楚两人工作十分不愉快,请求调解。

另一份则是韩先楚通过多方渠道,向军委反映他和冼恒汉之间有矛盾,错误在于冼恒汉。

到底是谁的错,叶剑英没法从两篇报告中看出,更何况中央派出的调解组得到的消息是两人之间矛盾很深,不能单独判定一方有错。

叶剑英深感这事过于棘手,在他印象中,韩先楚和冼恒汉都是友好、宽容的人,怎么碰到一起就闹矛盾了?

他思考了很久,也没有得出答案,只好反问两人:

“你们说该怎么办?”

一辈子的政委

1941年秋,陕甘宁边区绥德,独立1旅的战士们不知所措地看着手里的毛线,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

他们以前从来没有捻过毛线、织过毛衣,手工活在家里一般都是女性做,让他们种菜养猪倒是没问题。

“这活可不分男女,我现在捻毛线手艺,就挺不错的。”

政委冼恒汉笑嘻嘻地说。

他知道这段时间繁杂的事务太多了,战士们不能去前线,反而在弄女红,心里多多少少不太舒服,毕竟是特殊时期,得特殊处理。

目前,国民党消极抗日,针对我党,不仅停发了国共协议中规定的应发给我党的微薄军饷,还对边区根据地进行了经济封锁,扬言要困死、饿死我党。

面对国民党的威胁,中共中央自然不能屈服。为了坚持抗战,我党提出了:“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口号,号召各根据地进行大生产运动,决不能让国民党的阴谋诡计得逞。

独立1旅积极响应,发动全军上下开荒生产。战士们大多是农民出身,对于各种农活不在话下,队伍的生产积极性很高。

当这些英勇的战士碰到毛线、绣花针时,就不行了。

冼恒汉以前也从来没碰过手工活,为了让战士们学习捻毛线,特意先去求了经。

在战士们的注视下,他长舒了一口气,一手拿起线坨子,一手拿起毛线,熟练地缠了起来。

战士们的目光从一开始的不可置信变成了佩服,没想到政委还有这手艺。

图中间为冼恒汉

对于战士们的消极情绪,冼恒汉没有粗暴地下指令,而是通过亲身示范证明,捻毛线不困难、也不丢脸。

他此举既抚慰了战士们的情绪,让他们从心底里愿意做这件事,又达到了自给自足目的。

之后,冼恒汉一到了空闲时间就捻毛线。战士们纷纷跟着政委学,积极参加各种生产活动。

他为人和善,和大家相处总是笑嘻嘻的,没有领导架子。战士们是真心佩服、信任他,并支持他当政委。

图左三为冼恒汉

冼恒汉的政委之路,可以回溯到1931年。

那时,他先后在红20军教导队和湘赣省党务学习班进修军事、政治理论和党建。因表现优秀,组织决定让他到独立3师当政委。

当教务主任张子意兴奋地向冼恒汉转达任命时,他一脸诧异,自己今年才刚刚加入组织,还是共青团员,怎么能当政委?

张子意也愣住了,冼恒汉表现如此优秀,谁能想到他还不是党员。

他反应过来后立马表示,现在推荐冼恒汉转党,弄好后直接上任。

自此,刚刚满20岁的冼恒汉走上了长久的政委之路。

从长征到解放战争,从任弼到贺龙,他和众多首长有过合作,怎么就偏偏和韩先楚不对付,叶帅想不明白。

“一意孤行”的“旋风”司令

在叶帅看来,韩先楚武将出身,一身正气、胆量大、重情重义、说话直爽,冼恒汉能和他和谐相处。

冼恒汉本来也是这样认为的,先前听闻过韩先楚很多“神仙战”,扭转一个个必败的战局,为我党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最出名的便是“旋风司令”解放海南。

1950年3月,雷州半岛解放军指挥部内,传来了阵阵争吵声。

声音越吵越大,引得站岗士兵忍不住侧耳倾听。可还没等他听到什么,就看见40军军长韩先楚怒气冲冲的走出来。

指挥部里还回响着15军团司令员邓华的吼声:

“韩先楚,中央没有允许前,绝不能擅自行动。”

韩先楚脚步一顿,还是头也不回的往外走。

他知道邓华指挥的43军才是这次渡海战役的主攻军,但该部还没有做好渡海准备,40军却早就整装待发了。

于是,他向邓华提议,自己指挥40军先行渡海作战,没想到对方不同意。

邓华的理由是根据中央和他的计划,现在不具备大规模渡海条件,海南岛战役要再往后推一推。

韩先楚却认为渡海战役越早打响越好,既然邓华不答应,他就越级向第四野战军首长报告。

这话一出,邓华生气地让他服从命令。他回答道:

“我只服从正确的指挥!”

之后,韩先楚果真以个人名义越级向林彪发电报,请求由40军提前发动渡海战役,并先后组织了两次偷渡海南岛的行动,成功和岛上的琼崖纵队会合。

40军两次偷渡成功,让毛主席和各级首长相信了他决心提前攻打渡海战役,是做好了万全准备。

于是,中央决定在1950年4月16日发动海南岛战役。当天,韩先楚率领40军成功登岛,顺利解放海南。

在这场渡海战役中,他不仅胆子大、决心强,还不怕处罚,敢于说真话、做实事,受到了毛主席极大夸奖。

韩先楚的“神仙战”不止于此,解放战争中率部歼灭国民党军“千里驹师”、活抓廖耀湘。抗美援朝战争中,他打响了志愿军入朝第一战——解放汉城。

而他的“强势”只是体现在战场上,日常生活中,他重情重义、几番寻找年轻时的战友。

当陈云受难不想连累他时,坚持在对方家门口等待,只为看一眼曾经帮助过自己的老上级。

韩先楚是典型的武将农村出身,文化程度比较低,打仗是从一次次战争中现学的。

他也参加过党组织的文化培训课程,学习了许多先进文化,因此对文化程度高的人总是抱有好感。

韩先楚和冼恒汉两人未见面之前,都听说过对方的功绩,且有着一定的好感。为何见面后两年时间不到,他们的矛盾就闹得人尽皆知?

缺乏沟通、互不理解

叶剑英桌子上的两份报告,可以揭露一部分真相。

冼恒汉的报告中,可以看出对韩先楚各方面的不满。

1973年,中央下达全国八大军区司令员实行对调,以免在同一个地方待久变“油”了,不利于发展。

得知兰州将和福州对调司令员,冼恒汉不禁有些担忧,毕竟只听说过这位将领的战功,不知道其性格如何。

八大军区司令员和政委见面会上,毛主席开玩笑地对韩先楚说:

“冼恒汉是个老实人,你不要欺负他。”

这一段玩笑话引来现场人的欢笑,对冼恒汉来说却引发了焦虑,隐隐觉得与韩先楚相处可能不会太顺利。

一个月后,韩先楚来到兰州,在冼恒汉陪同下对兰州军区布防进行了全面参观,提出了不少意见。

谁知正常的工作流程,成为他们之间矛盾的开端。

基于自身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韩先楚认为兰州军事部署存在重大问题,需要进行大规模改革。

而冼恒汉认为改革的幅度太大了,军事布防是经过中央军委和前任司令员皮定均将军长时间实地考察制定的,改变现有布局可能不利于兰州的稳定局势。

所以,他对韩先楚的建议只执行了一小部分。

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解决,只需要两人坐下来开个研讨会,仔细商议并制定方案即可,偏偏他们谁也没提这事。

由于韩先楚在战场上受过严重伤,身体留下了后遗症,需要经常外出治病。再加上他刚来到兰州,还没有适应当地的环境,导致病情恶化,只能先回北京养病。

尽管韩先楚已经任职几个月,两人的关系却没有变得亲密和坦诚。

二人的联系仅限于电话,而很多问题不适合在电话中讨论。因此,他们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了僵局。

冼恒汉陷入了一种思维误区,以为韩先楚对来到兰州持有不满情绪,毕竟福州是个宜居的好地方,无论是经济、天气还是地理条件比兰州好得多。

他认为需要给韩先楚一些时间来适应兰州的生活,然后再共同商讨解决问题。

没想到这一等,就到了1976年的8月。三年时间,从最初的小摩擦逐渐发展为大矛盾,他们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冼恒汉自请调离

为了解决冼恒汉与韩先楚之间的矛盾,兰州军区党委特意召开了一次谈心会。

韩先楚本身性格直爽、能力强,在战场上大家都服他。

相比起来,冼恒汉政委出身,性格温和、做事注重巧妙处理、条理清晰,凡事要按照章程来。

按理说,他们性格互补、文武兼备,能成为良好的工作搭档。问题在于韩先楚有些强势,冼恒汉心气也很高,互不服输。

会上,冼恒汉率先提出了意见,对韩先楚的一些行为进行了批评。其他常委和顾问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韩先楚则总结了大家的发言。

谈心会看似顺利结束,实则没有解决问题。俩人对其他人提出的意见表示愿意改正,但对方提出的意见在他们看来完全是针对自己,不愿意接受。

冼恒汉直接向毛主席递交了一份报告,详细阐述了和韩先楚的矛盾,请求中央进行调节。

韩先楚将谈心会的内容整理成报告,提交给中央领导层。

最后,两份报告出现在了叶剑英的桌子上。他感到很头疼,调查团认为韩先楚和冼恒汉都存在问题,没有给出实质的解决方案。

他只好反问两人:

“你们说该怎么办?”

韩先楚没有回复,而冼恒汉表示可以自愿调离兰州。

实际上,冼恒汉是在以退为进,因为他在兰州待了二十多年,为当地的发展作出了不小贡献。如果他去了别的地方,短时间内找不到接替他的合适人选。

经过深思熟虑,并与中央其他领导人进行了讨论,叶帅最终驳回了冼恒汉的调离申请,理由是兰州离不开他,否则会不利于当地的稳步发展。

所以,冼恒汉留在了兰州,韩先楚也没有调离。矛盾还是没有解决,中央实在没法,只能让他们维持现状。

尽管两人存在内部矛盾,但在兰州的发展大事上,他们还是能够默契合作。

在他们的见证下,兰州从一个贫穷偏远的城镇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现代化城市。他们共同努力促进了兰州的发展,为城市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不过,1977年6月冼恒汉被免职,韩先楚却在1980年之后才调离兰州。

两人到底是谁的错,至今没有定论。

从不同的视角看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看法,韩先楚和冼恒汉就是如此,他们最大的问题在于从不互相坦诚沟通。

一对搭档最重要的是信任和坦诚,显然他们没有做到。

除开两人的矛盾,他们都是极其优秀的共产党员,陪着我党经历了风风雨雨,也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了力量,值得后人敬仰。

#瞭望中国抗战#

Powered by 足球资讯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