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纷扰,农民流离失所的惨状]
你想象一下,那时的黄河水一涨,水灾一来
大水冲走了庄稼,家园变成了汪洋一片,粮食没了
加上天灾不断,饥荒蔓延,很多农民都忍不住抱头痛哭
有的地方连个安身立命的地方都没有,只能带着家人到山里躲着
或者在荒野里靠捡野果、打野兽维生
而且,黄河泛滥的频繁发生,水灾一退,泥沙淤积,田地荒芜
那会儿的政府,连个像样的救援都做不了,财力枯竭
还记得我曾经看过一本书里描述,那些日子里,许多农民干脆自己投靠起义军
白莲教在江淮地区和中原农村渐渐传开,大家都说它不仅仅是宗教,更像是一种秘密组织,救济穷苦人,暗中聚集力量
盼着有一天能推翻那个腐败的朝廷
那时候,农民们都觉得,只要能推翻这个压榨得他们死去活来的元朝
[红巾军崛起,百姓响应的浪潮]
话说,到1351年的时候,韩山童、刘福通他们一帮人就带头起义了
打出了“红巾军”的旗号
你想想,这帮人起头就像火山爆发一样,火光冲天
起义的火苗很快就烧到了安徽、河南、浙江等地,像一股不可挡的洪水
那会儿,整个天下都在震动
郭子兴在江淮地区悄悄崛起,他占领了凤阳、濠州这些要地,还联合其他的红巾军领袖
像个大将军一样调度兵力
朱元璋那时候还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小兵,刚刚投靠郭子兴,兵力很少,但他有一套招募农民和逃荒者的办法,走街串巷拉人
你想,从滁州开始巩固,慢慢把江淮腹地稳住
滁州变成了他最早的根据地
那时候他还没打算称王,也没改国号,纯粹就是一帮农民起义的领头羊,靠着打土豪、分田地、建立一些临时的行政机构
[朱元璋的策略:稳扎稳打,逐步壮大]
到了1355年,红巾军内部开始纷争,领袖们各行其是
张士诚在江浙一带割据一方,陈友谅在两湖地区势力强大
方国珍在浙东也搞得风生水起
这种乱局让朱元璋看得很清楚:不能跟那些强人硬碰硬,得稳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于是,他采纳谋士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在自己占领的区域实行宽松的税收政策,安抚老百姓
那段时间,他不断收编逃荒的农民、善战的兵士
组建起自己的军队和政权机构
你想想,靠着这些人,慢慢打基础
1356年正月,他带领部队向集庆路发起总攻
集庆路,原是元朝的一个重要行政区,位置很关键,南边连着江南富庶之地
朱元璋用几路兵力合击,攻得很快,拿下了集庆
把这块战略要地改名为应天府
这个地方变成了他抵抗元朝的一个重要根据地,也是他从义军转变成割据势力的一个标志
从那时起,朱元璋开始在这里设立府治,招纳贤士,整顿军队
你知道,他的这些动作,说实话就是在用兵和政治的双重手法
逐步建立自己的一方霸业
[江南群雄逐鹿,朱元璋逐渐占优]
说到这里,你会发现,郭子兴尽管在义军中很有名气
但他的地盘和兵力都比不上朱元璋那样稳定
郭子兴的势力主要在江淮一带,地方割据的事情很严重
各个义军领袖像个个都像个“土皇帝”
朱元璋恰好在这样的乱局中,慢慢把握住了优势
他所处的应天府,粮草丰富
江南几个大佬——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互相争斗
这种纷争反倒给朱元璋创造了机会,他用战役和联盟的手段
把那些割据势力一一压制和拉拢
比如鄱阳湖之战,他集中水师和步兵,击败了陈友谅的主力部队
这样一来,原本散乱的义军逐渐被他收编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军队系统
起义不再只是农民在闹事,而变成一股能跟中央对抗的政治军事实力
[应天布政,逐步走向统一]
等到朱元璋在应天府稳住脚跟,开始修筑城墙、储备粮草,他还在府里面设立了府署,搞了个仓储系统
把税收、徭役都整理得井井有条
这样一来,民心逐渐稳定下来
你想,他还派人去整顿户籍,丈量土地,制定详细的土地图册
这一套制度,说实话是为未来的统治打基础
保证他的政令能落实到每个角落
同时,他也没有急着叫人称王称帝,而是先打好基础
对外,他先跟邻近的割据势力斗争
把那些有势力的地方强人一一压制
像方国珍在浙江沿海,尽管很有实力,但在朱元璋的压力下,被逐渐压制在海岸线以内;张士诚在江浙地区,也不敢轻易发动大规模南下攻势;而陈友谅的水师尽管厉害
但在鄱阳湖会战中败得一塌糊涂
战后,陈友谅阵亡,他的部队也收编了
江南的局势逐渐归于朱元璋手中
到那时,他就开始考虑怎么把北方也统一
[北伐开始,逐步攻占中原大地]
1367年,朱元璋下令徐达出征,任命他为征虏大将军
两人带领军队从淮河以北出发,逐步向中原推进,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攻占元朝的都城大都
一路上,明军一路横扫,像开路先锋一样,不仅攻城略地
还切断了元朝南方的援兵线
沿海线的部队也在同时行动,攻占福建、广东等地
防止元残余势力在边疆翻盘
那时候的战线拉得很长,后勤补给完全像个大难题,粮草得靠船运,沿着黄河、长江一带运输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南京)正式称帝,叫作大明
他选了南京作为都城,立刻展开对中原的攻势
徐达、常遇春等一帮将领按照计划行动,攻得比元朝预料的还快
元大都的防线很快就攻破了
元顺帝一看样子不妙,夜里就逃跑了
元朝的中原政权正式崩溃
朱元璋登上皇位,开始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比如废除元朝的中书省,建立六部制度,集中皇权
还派人普查户口、丈量土地,把地理图册整理得井井有条
为后续的赋税和税收打基础
[北伐的全面展开,边疆也在变天]
你想,明军攻占大都后,没急着南下,而是先在北方巩固控制,设立北平府,收编地方官员
这样一来,不仅切断了元朝南下的道路
还让元廷的北逃变得无用功
明朝还不断推行屯田、修建边防工事,强化边境管理
把那些得靠水路和土地支撑的割据势力一点点拉扯出来
你知道,北元尽管在草原上还残存一些残部,像辽东、甘肃、蒙古草原这些地方
但他们的影响力已大不如前
在北元内部,亲王、汗位更替不断
明朝采取了既打又拉的策略,既用军事压迫,又搞外交拉拢
到洪武三年,北元的残余势力基本上已经崩溃
北方的中央政权基本上由明朝统一
你再看看,明朝控制了黄河流域、江南沿海和长江中游这些经济重心地区,边疆尽管还不算完全稳固
但整个天下的局面已经大致明朗
[北元残影,明朝的稳固之路]
其实
那些北元的残部还在辽东、甘肃、蒙古高原上逗留着,人数不多
但也不是说一点影响都没有
他们的将领不断尝试反扑,拉拢边疆部落,可惜明朝的北伐节奏太快
明军尽管也很疲惫,但多次动员
像洪武二年、三年,常遇春、李文忠他们在河北、山西一带收复了不少地盘
俘虏了不少元朝的将领和民众
攻占了上都附近的要地后,元顺帝彻底没了南返的可能性
基本上就把中原大部分都收入囊中
草原上的残余势力仍存在,但影响力大打折扣
中原的经济、文化、资源都归了明朝,真正实现了“天下一统”
你说,这样的胜利,不仅靠军事,还靠治军和行政的厉害,朱元璋在这地方真是有一手
才能把天下稳稳地拿过来
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这个观点可能不太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