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奶茶,成本清晰可见,却在平台补贴的“内卷”漩涡中,被无情地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售卖,甚至出现单杯“倒贴4元”的荒诞局面。这并非孤例,而是外卖平台无序竞争下,无数中小餐饮商家正在经历的残酷生存困境。当线上流量红利被畸形补贴所吞噬,实体门店的利润空间被无情挤压,整个行业生态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破坏与重塑。
2025年8月1日,美团、淘宝、饿了么、京东等头部外卖平台罕见联手,齐声呼吁抵制无序竞争,承诺规范促销、限制补贴,意图终结饱受诟病的“倒贴钱”式内卷。这一看似积极的信号,不仅关乎平台自身的商业逻辑重塑,更直接触及数百万中小餐饮商家的生死存亡与消费者体验的优化。本文将深入剖析此次平台“停战”的深层动因,审视外卖商家们对此复杂而谨慎的真实心声,并探讨此举能否真正引导行业回归理性竞争、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平台为争夺市场份额,不惜以“0元购”、“1分购”等非理性促销手段,迫使商家承担巨额补贴成本,这简直是商业史上最荒谬的“劫富济贫”——只不过“富”是平台,“贫”是商家。数据显示,奶茶咖啡订单在主流平台的占比已从过去的10%-15%飙升至25%-50%,然而,订单量的激增并未带来利润的同步增长,反而因利润被过度稀释,导致商家经营步履维艰,定价体系濒临崩溃。这种“以量换亏”的模式,最终损害了商家利益,也恶化了消费者体验,如配送延迟、餐品质量下降等问题日益突出,消费者最终也成了这场“补贴狂欢”的受害者。
监管部门对此并非坐视不理,而是早已磨刀霍霍。早在2025年5月,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已约谈美团、饿了么、京东等平台,明确要求其合法规范经营、公平竞争。7月,市场监管总局再次约谈外卖平台,强调规范促销行为,理性参与竞争,这无疑是给平台敲响了警钟。此外,全国十余省市的餐饮行业协会也纷纷发声,倡议外卖平台停止“内卷式”竞争,这股自下而上的呼声,无疑加剧了平台所面临的外部压力。然而,尽管监管压力不断,此前各平台的营销活动仍有变体,零元购、1分购、免单券等大额补贴的变体仍在持续进行,商家依然需承担高达70%左右的补贴成本,这表明平台在实际行动上存在滞后,其“自律”的诚意面临严峻考验,甚至可以说,这更像是一场猫鼠游戏。
此次平台联合声明,是多方博弈下的必然结果,而非单纯的“良心发现”。持续的监管高压与行业协会的集体呼吁,构成了外部驱动力,迫使平台不得不做出姿态。同时,非理性竞争模式下,平台自身也面临亏损加剧、用户体验下降的困境,其商业模式的不可持续性日益凸显,这才是促使其进行策略调整的根本原因。毕竟,没有哪个资本家会长期做亏本买卖。声明的发布,是平台在生存压力下,不得不做出的姿态性转变,以期缓解外部压力,并为自身寻求新的增长路径——从“烧钱”转向“赚钱”,这才是资本的终极奥义。
然而,对于饱受补贴之苦的商家而言,这份“停战书”带来的更多是复杂而谨慎的期待,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狼来了”的警惕。他们深知,口头承诺与实际行动之间存在巨大鸿沟。此前监管约谈后,补贴变体依然盛行,使得商家对平台能否真正落实承诺心存疑虑。下周的“立秋大战”将成为检验平台真实意图的关键窗口期,届时,平台的实际行动将撕下所有伪装。商家们渴望的,是平台能真正保障其自主定价权,公平参与补贴活动,不再强制或变相强制商家承担不合理成本。只有当平台将竞争重心从“烧钱”转向提升服务质量、优化配送效率、赋能商家,才能构建一个健康、可持续的餐饮外卖生态,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外卖行业的未来,不应是平台间的无底线内耗,而应是价值与服务的公平竞争。平台需将“抵制无序竞争”的宣言,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让商家摆脱“倒贴钱”的困境,共同迎来一个理性竞争、健康发展的时代。否则,所谓的“停战”,不过是另一场“狼来了”的预演,最终损害的仍是行业根基与消费者信任。毕竟,当所有人都被卷入这场无休止的内耗,最终只会是“一地鸡毛”,而真正的创新与价值创造,将永远无法破土而出。